《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
时间: 2025-01-27 03:35: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白话文翻译:
今天第一次见到菊花,虽然还没有盛开。
比起往日没有酒可饮,今天期待白衣人来。
打破了酒杯中的金色花瓣,杂乱的蚂蚁已经爬满了杯子。
何必去寻找丹萸,挂佩饰在高台之上。
我自不愧于这个佳节,何必听那悲鸿的哀鸣。
注释:
- 始见菊:第一次看到菊花。
- 未会开:尚未盛开。
- 犹胜:仍然胜过。
- 持望:怀着期望。
- 白衣:指代来访的友人,多指文士。
- 破纇:打破了酒杯中的金色花瓣。
- 杂蚁:蚂蚁爬满。
- 探丹萸:寻找丹桂,萸是指桂花。
- 结佩:佩饰挂在身上。
- 鸿哀:悲哀的鸿雁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号香溪,晚号白华,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诗歌创作上受李白、杜甫的影响,诗风清新典雅,擅长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诗中反映了诗人对节日的欢庆和对友人的期盼,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往无酒的遗憾以及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以菊花为主题,传达出对重阳节的感悟。诗的开头“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以“菊”引入,蕴含了对节日的期待。菊花在古代象征着高洁与长寿,正适合重阳节的氛围。
接下来的“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期待,白衣人可能是朋友或知己,代表了诗人的社交渴望。在“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中,诗人用“破纇”和“杂蚁”描绘了饮酒时的情景,表现出一丝幽默与生活的琐碎。
最后两句“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寻找外在事物的无谓,强调了内心的愉悦与自在。诗的尾声“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将重阳节的意义升华,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节日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雅与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
诗人今天第一次见到菊花,虽然还没有完全开放,表达了期待的情绪。 -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与往日没有酒可饮相比,今天期待友人的到来,使得心情更加愉悦。 -
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酒杯中金色的花瓣被打破,蚂蚁已经爬满杯子,展现了饮酒时的轻松与生活的细节。 -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不必去寻找桂花,佩饰挂在高台上,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淡然。 -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不必为佳节感到愧疚,何必去听那悲哀的鸿雁声,表现了对节日的珍惜与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菊”比作节日的象征,隐喻长寿。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持望白衣来”与“安听发鸿哀”。
- 拟人:蚂蚁爬满杯子,赋予了自然界的生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期待、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节日的珍惜。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意象分析:
- 菊花:象征着长寿、高洁,代表重阳节的主题。
- 白衣人:象征友人,代表了社交与情感的寄托。
- 酒杯:象征着生活的琐碎与欢乐。
- 鸿雁:象征远方,带有思乡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D. 端午节 -
诗中“白衣”指的是什么?
A. 衣服
B. 友人
C. 节日
D. 酒 -
诗人在诗中对友人的期待体现在哪一句?
A. 今日始见菊
B. 何必探丹萸
C. 持望白衣来
D. 自不愧佳节
答案:
- B. 重阳节
- B. 友人
- C. 持望白衣来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描写饮酒与自然的关系。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涉及重阳节,但梅尧臣更侧重于与友人的欢聚,而王维则充满了思乡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