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孙端叟蚕首十五首其十三纺车》

时间: 2025-01-26 19:42:33

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

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

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蚕月必纺绩,丝车方挑掷。
灯下络纬鸣,林端河汉白。
纤缕自有绪,虚轮运无迹。
腕手已为劳,谁经用刀尺。

白话文翻译:

在蚕月时节,必定要开始纺织,丝车正好被挑起,飞快地运转。
在灯下,虫鸣声声,窗外的林边,银河显得十分明亮。
细细的丝线自有其方向,旋转的轮子却没有任何痕迹。
双手已经辛劳,谁还用得着刀尺去量?

注释:

  • 蚕月:指的是农历的四月,正值蚕茧的季节。
  • 纺绩:纺织和编织的过程。
  • 丝车:纺纱的工具。
  • 络纬:一种夜间鸣叫的昆虫,常用以烘托夜晚的气氛。
  • 河汉:银河,指夜空中的星河。
  • 纤缕:细丝,形容丝线。
  • 虚轮:指纺车的轮子,这里强调其运转的状态。
  • 腕手:手腕,暗示手的劳动。
  • 刀尺:工具,指纺织中用来裁剪的工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青溪,宋代诗人,文学家。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细腻入微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农业社会的繁忙季节,诗人通过描绘蚕丝的纺织过程,反映了当时人们勤劳的生活状态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关系。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蚕首十五首其十三纺车》以纺车为题,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蚕丝纺织的场景。诗中运用细腻的描写,从“蚕月必纺绩”的开头,便引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农忙季节,给人一种自然与生活交融的感觉。同时,诗中“灯下络纬鸣”不仅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也映射出劳动者在忙碌中的孤独与坚持。诗的后两句则深刻地表现出劳动的艰辛,尽管手腕已经劳累,但仍需依靠工具去完成工作,这种对比也让人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者的深切理解。梅尧臣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邃的思想,令人思考在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劳动的尊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蚕月必纺绩:说明在蚕茧的季节,纺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2. 丝车方挑掷:丝车开始运转,形象地描绘了工作开始的忙碌。
  3. 灯下络纬鸣:夜晚灯下虫鸣,增添了诗的氛围。
  4. 林端河汉白: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宁静的夜空。
  5. 纤缕自有绪:丝线有其自然而然的方向。
  6. 虚轮运无迹:纺车的轮子在不停地转动,却不留痕迹,象征着劳动的无形。
  7. 腕手已为劳:双手已经辛勤工作,表示疲劳。
  8. 谁经用刀尺:质问谁还用刀尺去量,暗示劳动的艰辛和工具的必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虚轮”比作无形的劳动,强调劳动的隐秘性。
  • 拟人:虫鸣声的描绘使夜晚充满生气,仿佛与劳动者对话。

主题思想:

诗歌以蚕丝纺织作为主题,展现劳动的尊严和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传递出诗人对勤劳生活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敬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勤劳与希望。
  • 丝车:象征着创造与生产。
  • 灯下:象征着孤独与努力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蚕月指的是哪个月份? a) 一月
    b) 四月
    c) 八月

  2. 诗中提到的“虚轮”指的是什么? a) 轮船
    b) 纺车的轮子
    c) 自行车的轮子

  3. 诗中“腕手已为劳”强调了什么? a) 劳动的艰辛
    b) 劳动的乐趣
    c) 劳动的无聊

答案:

  1. b) 四月
  2. b) 纺车的轮子
  3. a) 劳动的艰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纺车》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描绘了自然和劳动的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劳动的艰辛与美,而后者则更加关注生命的流逝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