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庙》
时间: 2025-02-04 16:38:06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淮阴侯庙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韩信未遇时,忍饥坐垂钓。
归来淮阴市,又复逢恶少。
使之出胯下,一市皆大笑。
龙蛇忽云腾,蛭螾岂能料。
亡命乃为将,出奇还破赵。
用兵不患多,所向孰敢摽。
功名塞天地,翦刈等蒿藋。
於今千百年,水上见孤庙。
鹭衔葭下鱼,相呼尚鸣叫。
高皇四海平,有酒不共釂。
古来称英雄,去就可以照。
白话文翻译
韩信未被重用时,忍受饥饿在河边垂钓。
归来时经过淮阴市,又遇到恶少。
将他击败后,整个市场都在大笑。
龙和蛇忽然腾空而起,蛭螾怎能预料到这一切。
亡命之徒最终成了将领,凭借奇计打败了赵国。
用兵不在于多,所向无敌无不畏惧。
功名填塞天地,杀戮如同割蒿草。
如今千百年过去,水面上只见孤零庙宇。
白鹭衔着芦苇下的鱼,相互鸣叫。
大汉高祖统治四海,酒虽然多,却无人共饮。
自古英雄皆有去就之理,能否被称道全凭表现。
注释
- 韩信: 西汉著名将领,因其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被称为“淮阴侯”。
- 淮阴市: 韩信的故乡,也是诗中提到的地方。
- 恶少: 指那些看不起韩信的人,象征着社会对他的误解。
- 龙蛇: 这里象征着英雄的气概和变化的命运。
- 亡命乃为将: 指那些身处困境却能逆袭成为将领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0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严,宋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梅尧臣对历史英雄人物的追忆和思考,旨在通过韩信的故事,表现出英雄在逆境中崛起的传奇,反映出诗人对英雄气概的推崇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韩信的生平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一位英雄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的过程。开头以“忍饥坐垂钓”描绘了韩信在困境中的淡泊与坚韧,这种不屈的精神为后面的成就埋下了伏笔。诗中不仅呈现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也透过“使之出胯下”的情节,揭示了他在社会底层时所遭受的嘲笑与轻视。然而,正是这种经历锤炼了他的意志,使他最终能够“亡命乃为将”,打破常规,创造出奇迹。
此外,诗中“龙蛇忽云腾”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韩信的飞黄腾达,同时也对那些小人物(如“蛭螾”)的无知与无能进行了讽刺。诗的最后,通过对“孤庙”的描写,折射出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孤独,显示出时间的流逝与对英雄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韩信未遇时,忍饥坐垂钓: 描述了韩信在未被重用时的艰辛生活,展现其淡定从容。
- 归来淮阴市,又复逢恶少: 讲述了他回乡后依然遭遇轻视和嘲笑。
- 使之出胯下,一市皆大笑: 显示了韩信的逆袭,打败恶少使他扭转局面。
- 龙蛇忽云腾,蛭螾岂能料: 以龙蛇的腾飞比喻他出人意料的成功,反映出常人无法预料的命运。
- 亡命乃为将,出奇还破赵: 强调了在绝境中崛起的英雄气概。
- 用兵不患多,所向孰敢摽: 指出运用兵力的智慧与勇气,而非单纯的人数。
- 功名塞天地,翦刈等蒿藋: 反映了功名的广泛与杀戮的普遍,暗含对战争的批判。
- 於今千百年,水上见孤庙: 描述历史的变迁,留下的只有孤独的庙宇。
- 鹭衔葭下鱼,相呼尚鸣叫: 表达了自然的和谐美好,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高皇四海平,有酒不共釂: 提到汉高祖的统一,表现出历史的壮丽与英雄的孤独。
- 古来称英雄,去就可以照: 强调英雄的成就与评价,意在引发人们对英雄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龙蛇”比喻英雄的气概。
- 对仗: 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鹭衔葭下鱼,相呼尚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韩信的传奇经历,展现了英雄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与英雄的孤独,强调了命运与努力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韩信: 象征着英雄和奋斗。
- 淮阴: 代表着故乡与根基。
- 龙蛇: 代表着变化与飞跃的命运。
- 孤庙: 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信在未遇时做什么?
- A. 读书
- B. 垂钓
- C. 打猎
- D. 旅行
-
诗中提到的“恶少”指的是谁?
- A. 韩信的朋友
- B. 韩信的敌人
- C. 看不起韩信的人
- D. 韩信的家人
-
“龙蛇忽云腾”中的“龙蛇”象征什么?
- A. 普通人
- B. 英雄的气概
- C. 小人物
- D. 失败者
答案
- B. 垂钓
- C. 看不起韩信的人
- B. 英雄的气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by 王昌龄:同样表现出英雄气概和对命运的感慨。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对比
- 梅尧臣与李白的作品都涉及英雄与历史,但李白更强调个人的情感与壮志,而梅尧臣则更注重对历史的反思与总结。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大辞典》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