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二首》

时间: 2025-01-27 05:05:14

食蠹非嫌蠹,声来古木高。

谁将琵琶弄,写入相思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食蠹非嫌蠹,声来古木高。
谁将琵琶弄,写入相思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虫蛀木的无怨无恨,虫子在古老的树木上发出声音。谁又用琵琶演奏,将这些声音写入相思的曲调中呢?

注释:

  • 食蠹:食虫,指蛀虫。此处意指虫子在古木中生活,虽造成损害,但不因此而被嫌弃。
  • 声来古木高:古老的树木发出虫鸣声,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和谐,虽然树木受损,但生命依然存在。
  • 琵琶: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常用来表达情感。
  • 相思槽:指的是思念的情感,犹如一个槽子,容纳着思念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涛,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歌、词曲,尤其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富有哲理,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啄木二首”是梅尧臣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写成的,诗中渗透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生活方式的思索与追求。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啄木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人生态度。诗中“食蠹非嫌蠹”的开头句,带有一种哲理的意味,暗示作者对自然的包容与理解。这里的“蠹”不仅指虫子,更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与困扰。尽管古木受到虫害,却依然高大挺立,生机盎然,暗示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挑战,应该保持一种淡然与乐观的态度。

接下来的“声来古木高”,则通过虫鸣声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虫子与古木之间的和谐美。诗人引入琵琶,象征着情感的表达,表现出对自然声音的灵感触发,暗示着音乐与思念之间的联系,构建了一种艺术与自然的对话。

整首诗在意象上交织着自然与情感,表现了梅尧臣对于人生、自然及艺术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理解,给人以启迪,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食蠹非嫌蠹:诗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虫蛀现象,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包容。
  2. 声来古木高:虫鸣声在古木中回响,传达出一种生机与时代的积淀。
  3. 谁将琵琶弄:引入乐器,流露出对音乐的向往与思考。
  4. 写入相思槽:将思念之情与音乐结合,表现出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虫子比作生活中的烦恼,古木象征着内心的坚韧。
  • 拟人:虫鸣声被赋予了情感,表现出自然的灵动。
  • 对仗:诗句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虫与木的关系,传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包容,表现出人与自然、情感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梅尧臣对于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古木: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历久弥新的精神。
  • 食蠹:代表生活中的各种困扰与烦恼。
  • 琵琶:象征着艺术与情感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食蠹”指的是什么?

    • A. 鳥
    • B. 蛀虫
    • C. 花草
    • D. 树木
  2. 填空题:诗中“声来古木高”表达了对____的感慨。

  3. 判断题:诗人对虫蛀现象持否定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自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啄木二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王维的作品更注重山水的描写,而梅尧臣则通过虫与木的关系探讨人生与情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