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牧殿丞通判建州》
时间: 2025-04-27 16:35: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生交游少,海内寡与期。
识君且恨晚,一见已将离。
人言何嗟别,曾此非旧知。
借曰匪我旧,亦既接音词。
譬彼空林鸟,止息偶同枝。
忽有振翮去,尚尔鸣声悲。
我今临流送,安顾俗所为。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交游不多,朋友在海内也不多。
认识你却感到太晚,一见面就要分别了。
人们为什么要叹息离别,其实我们并不是老朋友。
不过是说这不是我的旧友,但我们已经有过交流。
就像那空旷林中的鸟儿,偶然停在同一树枝上。
忽然有只鸟振翅飞走,留下的鸣叫声是多么悲伤。
我现在在河边送你,怎么能去顾虑那些世俗的事情呢。
注释
- 交游少:交往的朋友很少。
- 海内:指全国,四海之内。
- 恨晚:感到相识得太晚。
- 振翮:振动翅膀,飞起。
- 鸣声悲:离别时鸟鸣显得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梦符,号白华,宋代诗人,官至通判,擅长诗歌,尤其在五言诗和绝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注重抒情,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与友人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与惜别之情。诗中流露出对交友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无奈,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在官场中常常面临的离合悲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离别时的惆怅。开头两句“平生交游少,海内寡与期”,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交友的稀少,突显出他对朋友的珍视。接下来“识君且恨晚,一见已将离”,诗人对这段友谊的珍惜与遗憾一览无余。
“譬彼空林鸟,止息偶同枝”这一比喻生动形象,鸟儿在林中偶然栖息,正如诗人与友人短暂的相聚,突显出离别的悲伤。而最后两句“我今临流送,安顾俗所为”则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礼节的超然态度,强调了真挚友谊的重要性。这首诗既有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情的渴望,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交游少:表达诗人一生交朋友不多。
- 海内寡与期:在全国范围内交往的朋友也不多,进一步强调孤独感。
- 识君且恨晚:与友人相识却感到太迟,表达对友谊的惋惜。
- 一见已将离:刚见面就要分别,生离死别的无奈。
- 人言何嗟别:旁人为何为离别叹息。
- 曾此非旧知:说明彼此并非老友。
- 借曰匪我旧:虽然不是老朋友,但已经有了交往。
- 亦既接音词:说明已通过言语建立了联系。
- 譬彼空林鸟:比喻彼此的短暂相聚。
- 止息偶同枝:形象地描绘了短暂的相聚。
- 忽有振翮去:鸟儿忽然飞走,象征离别的突然。
- 尚尔鸣声悲:离去的悲鸣,表现离别的伤感。
- 我今临流送:诗人现在在河边送别。
- 安顾俗所为:他不在意世俗的礼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与鸟的相聚与离别相提并论,增强情感的共鸣。
- 拟人:鸟儿的鸣叫被赋予了悲伤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重和对离别的无奈,反映了士人对友情与孤独的深刻思考,具有普遍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林鸟:象征孤独的友谊与瞬间的美好。
- 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 枝:象征友谊的短暂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对交友的感慨主要体现在诗的哪一句?
A. 平生交游少
B. 一见已将离
C. 我今临流送
D. 安顾俗所为 -
“譬彼空林鸟”中的“鸟”象征什么?
A. 自由
B. 离别与孤独
C. 友谊
D. 时间 -
诗中提到的“俗所为”指的是什么?
A. 世俗的习惯与礼节
B. 个人的选择
C. 朋友的期望
D.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维的《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送友人》(李白)与《刘牧殿丞通判建州》都有离别的主题,李白的诗歌更加豪放,情感直接,而梅尧臣的诗则更加细腻,表现出对友谊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