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茅庐独宿西山》

时间: 2025-01-27 03:36:43

暮上宁容燕作巢,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队,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何用纷纷更解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成茅庐独宿西山
李弥逊 〔宋代〕

暮上宁容燕作巢,
土阶竹屋近诛茅。
深行乐地思招队,
早悟危机欲绝交。
溪响隔溪来枕面,
月光先月到林梢。
为官拓落真吾事,
何用纷纷更解嘲。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宁静的山中,燕子开始筑巢;
土阶旁的竹屋,靠近那被斩伐的茅草。
我在这乐土深处思考如何招集朋友,
早已明白危机四伏,不必再交往。
溪水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枕边似乎也有流淌;
月光比月亮还要早,照亮了树梢。
身为官员,耕耘的工作才是我真正的事;
何必在人世间纷纷扰扰,徒增嘲讽呢?

注释

  • 宁容:安宁、宁静的意思。
  • 诛茅:指被砍伐的茅草,表现出环境的变化。
  • 深行乐地:深处的快乐之地,可能指隐居之所。
  • 招队:招集朋友或团队。
  • 溪响隔溪:溪水的声音从水的另一边传来,表现距离感。
  • 拓落:开垦、耕耘的意思。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弥逊,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作品常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西山隐居期间,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思考及对隐居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官场纷扰的厌倦及对自然宁静的珍视。

诗歌鉴赏

《新成茅庐独宿西山》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的开头,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燕子在茅庐旁筑巢,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接着,诗人提到“深行乐地思招队”,表现出在理想环境中对友情的渴望,但随即转而感受到世事的危机,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警惕。

在描绘自然风光时,诗人巧妙地利用了“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的意象,展现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这种描绘不仅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最后,诗人总结道“为官拓落真吾事,何用纷纷更解嘲”,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强调了追求真正事业的重要性。这一结尾,既是对前面情感的升华,也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价值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上宁容燕作巢:黄昏时分,静谧的山中,燕子开始筑巢,暗示着宁静的生活。
  • 土阶竹屋近诛茅:土阶和竹屋构成了简朴的隐居环境,附近的茅草被砍伐,突显出自然的变化。
  • 深行乐地思招队:在这乐土中,诗人思考如何招集朋友,反映出对友情的渴望。
  • 早悟危机欲绝交:意识到世事的危机,诗人选择不再交往,表现出对人际关系的谨慎。
  • 溪响隔溪来枕面:溪水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月光先月到林梢:月光早已照亮了树梢,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 为官拓落真吾事:作为官员,真正的事情是勤奋耕耘。
  • 何用纷纷更解嘲:不必在人世间繁杂中增添嘲讽,体现了诗人的洒脱心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内心的平静。
  • 对仗:如“溪响隔溪来枕面,月光先月到林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与真实事业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着春天与希望。
  • 溪水:代表自然的声音与宁静。
  • 月光:象征纯净与明亮,暗示心境的清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燕作巢”指的是什么?

    • A. 燕子筑巢
    • B. 燕子飞走
    • C. 燕子吃虫
  2. 诗人对交往的态度是怎样的?

    • A. 渴望交往
    • B. 对交往感到厌倦
    • C. 不在乎交往
  3. “何用纷纷更解嘲”的意思是?

    • A. 不必在人世间争吵
    • B. 不必让自己受嘲讽
    • C. 不必去理解他人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现隐居生活的诗。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的隐居社会。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虽同为隐居主题,但李白更强调豪放与自由,而李弥逊则更重视宁静与内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弥逊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