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曾微言见赠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18:15

自分人非日九迁,一官民社敢妨贤。

脱尘未踏邻虚地,通籍犹分有小天。

餐玉近传曾试法,买山取足不论钱。

疏慵未似嵇中散,会有斜封落从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曾微言见赠二首
李弥逊

自分人非日九迁,一官民社敢妨贤。
脱尘未踏邻虚地,通籍犹分有小天。
餐玉近传曾试法,买山取足不论钱。
疏慵未似嵇中散,会有斜封落从前。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我自知并非那位高人,哪敢在仕途上妨碍那些贤者。
尚未脱离尘世的束缚,尚未踏入那虚幻的境地,
我的身份依然在小地方,与世无争。
虽然我曾经品尝过美玉,被传授过一些法则,
即使我能买到山林,也不在乎金钱的多少。
我的懒散与疏忽,远不如嵇康那样洒脱,
但愿有朝一日能获得一纸斜封,回归过去的安宁。

注释

字词注释

  • 自分:自认为。
  • 日九迁:指人事的变迁,形容仕途的变化。
  • 一官民社:一官一民,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 脱尘:脱离尘世的束缚。
  • 邻虚地:比喻理想境地。
  • 通籍:指身份的通行证。
  • 餐玉:比喻享受美好的事物。
  • 疏慵:懒散、疏忽。
  • 嵇中散:指嵇康,古代隐士,象征洒脱自在。

典故解析

  • 嵇康:东晋著名的道士和音乐家,因其隐逸生活而著称。他的生活态度常被后人赞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个人经历和感受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李弥逊与曾微言交往中所作,反映了他对官场的无奈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唐宋时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名利的淡薄。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一个文人在世俗与理想之间的挣扎。诗人首先以“自分人非日九迁”表明了自己对官场的谨慎态度,表明自己并不渴求名利,而是对贤者的敬仰。接着,诗人用“脱尘未踏邻虚地”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尚未真正脱离尘世的羁绊。此句中的“邻虚地”给人以一种理想而又遥不可及的感觉,表明诗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餐玉”和“买山”的描写,展示了他对于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思。虽然他曾经享受过高贵的生活,但最终却更向往内心的安静与满足。最后,诗人提到“疏慵未似嵇中散”,对比自己的懒散与嵇康的洒脱,展现了一种自省的态度,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生活的无奈。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次分明,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分人非日九迁:诗人自我认知与社会地位的反思。
  2. 一官民社敢妨贤:对官场的谦卑态度。
  3. 脱尘未踏邻虚地:未能真正摆脱世俗环境。
  4. 通籍犹分有小天:现实中仍受限于小地方的身份。
  5. 餐玉近传曾试法:对高雅生活的体验。
  6. 买山取足不论钱:对物质的超然态度。
  7. 疏慵未似嵇中散:自我对比,反省自己的状态。
  8. 会有斜封落从前:渴望回归宁静的理想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餐玉”比喻享受美好事物。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薄。诗中隐含的对高洁理想的向往与现实的妥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贵与美好,代表文化与精神追求。
  • :象征隐逸与自由,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自认为与高人有何不同?

    • A. 在官场上
    • B. 在生活上
    • C. 在思想上
    • D. 在才华上
  2. “脱尘未踏邻虚地”中的“邻虚地”指的是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境地
    • C. 社会地位
    • D. 官场环境
  3. 诗中提到的“嵇中散”是谁的代称?

    • A. 嵇康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李弥逊与陶渊明的作品都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拒绝,但李弥逊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而陶渊明则更显洒脱与自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李弥逊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这些内容为读者深入理解《次韵曾微言见赠二首》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与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