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

时间: 2025-02-04 16:14:09

贯生名压汉公卿,自古逢雠不反兵。

仇虏滔天无敢动,柏乡空溷迫人名。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柏乡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贯生名压汉公卿,自古逢雠不反兵。
仇虏滔天无敢动,柏乡空溷迫人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权臣的反思:在古代,面对敌人侵略,许多有名望的人不再反抗;而今,虽然外敌势力汹涌,但在柏乡却没有人敢于发声,反而愈加沦落于名声的泥淖。

注释:

  • 贯生:指长期生活、积累的名声。
  • 汉公卿:指汉朝的高级官员,代指昔日的风光。
  • 逢雠:遇到敌对势力。
  • 不反兵:不再反抗。
  • 仇虏:仇敌与掠夺者。
  • 滔天:形容敌人的势力极其强大。
  • 柏乡:地名,象征着无声的地方。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了“汉公卿”,暗指古代的名臣良将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犹豫与无能。诗人通过对比,反映出自己对当今社会名声与勇气缺失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字景仁,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在诗歌方面造诣深厚,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外有强敌,内有权臣,诗人对此深感无奈,借用柏乡这一地名,表达其对时局的无力与失望。

诗歌鉴赏:

《柏乡》是范成大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对古今名士的对比,描绘了在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的变迁。首句以“贯生名压汉公卿”引入,展现出诗人对历史上名人的崇敬,同时也暗含对现实的批判。诗中通过“逢雠不反兵”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无奈——权臣们更在乎个人名声而非国家安危。后面两句“仇虏滔天无敢动,柏乡空溷迫人名”则进一步强化了外敌的威胁与内心的无奈,柏乡象征着一个被遗忘的地方,折射出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力。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与深刻的主题,展现了范成大对历史、社会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名声与责任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认识,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贯生名压汉公卿:长久以来的名声压倒了古代的权臣,暗示名声的虚幻。
  2. 自古逢雠不反兵:自古以来,在敌人面前,有名的人往往不采取行动,反映现实的无奈。
  3. 仇虏滔天无敢动:仇敌的势力如洪水般汹涌,然而无人敢于反抗。
  4. 柏乡空溷迫人名:柏乡这一地名象征着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人们在名声的泥淖中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名声比作一种压迫力,体现出名声的虚幻与无奈。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权臣无能与个人名声的反思,揭示了在外敌威胁下,社会中人们面对的困境与无奈,同时也表现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名声:象征着个人的地位与社会的认可,反映出人物的虚荣与责任。
  • 仇敌:象征着外来的威胁与冲突,表现出社会动荡的背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汉公卿”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官员?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汉代
    • D. 明代
  2. 诗人通过柏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愤怒
    • D. 快乐

答案

  1. C. 汉代
  2.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范成大的《柏乡》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前者通过名声的虚幻,后者则通过国家的破败,展示了诗人对人生与历史的深刻思考。两者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均反映出对时代的无奈与责任感。

参考资料:

  • 范成大作品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