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诗 王令 〔宋代〕
一日不为田,百草已有根。 况复闲三时,其秽何待论。 岂不有钱鎛,徒羞慵借勤。 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
白话文翻译:
如果一天不耕田,各种杂草就会扎根生长。 更何况闲置了三个季节,那田地里的杂草和污秽还用说吗? 难道没有钱买农具,只是羞于懒惰而不去借用勤劳者的工具。 到了年末还在担忧没有耕作,为何不讨论如何去除草和耕耘呢?
注释:
- 钱鎛:古代农具,这里指农具。
- 徒羞慵借勤:只是因为羞愧于自己的懒惰,而不去借用勤劳者的工具。
诗词背景:
王令是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现实主义色彩。这首《杂诗》反映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懒惰行为的批评,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勤劳美德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首句“一日不为田,百草已有根”直接点出了不耕作的后果,即杂草丛生。接着,“况复闲三时,其秽何待论”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暗示了长期不耕作的田地将会变得多么荒芜。后两句“岂不有钱鎛,徒羞慵借勤”和“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则是在批评那些有条件却不愿勤劳耕作的人,呼吁他们应该行动起来,而不是空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强烈,是对懒惰行为的深刻批判,也是对勤劳美德的热烈赞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日不为田,百草已有根”:通过“一日”与“百草已有根”的对比,强调了不及时耕作的后果。
- “况复闲三时,其秽何待论”:用“闲三时”来强调时间的长期性,进一步加深了不耕作的后果。
- “岂不有钱鎛,徒羞慵借勤”:批评了有条件却不愿勤劳的人,指出他们的羞愧是徒劳的。
- “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呼吁行动,而不是空谈,表达了对勤劳的重视。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一日”与“百草已有根”、“闲三时”与“其秽何待论”的对比,突出了不耕作的后果。
- 反问:“岂不有钱鎛,徒羞慵借勤”和“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中的反问,增强了批评的力度。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勤劳与懒惰的对比,强调了勤劳的重要性,批评了懒惰行为,呼吁人们应该勤劳耕作。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百草已有根”:形象地描绘了不耕作导致的杂草丛生。
- “闲三时”:用时间的长期性来强调不耕作的后果。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钱鎛”是指什么? A. 钱币 B. 农具 C. 食物 D. 衣物
- 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来强调不耕作的后果? A. 比喻 B. 对比 C. 拟人 D. 排比
- 诗的最后一句“岁晚忧不耕,何独议锄耘”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年末担忧不耕作,应该讨论如何去除草和耕耘 B. 年末不耕作,只讨论锄耘 C. 年末担忧不耕作,不应该讨论锄耘 D. 年末不耕作,讨论其他事情
答案: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令的其他作品,如《秋怀》等,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勤劳美德的推崇。
-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进行对比,两者都关注农业生产和勤劳的重要性,但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令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王令诗集》:详细介绍了王令的生平和创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