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贤自牧极卑谦,
后学才高胆力兼。
悔赋不妨排贾谊,
谤诗遂至劾陶潜。
取人最忌规模狭,
绝物常因议论严。
君看国风三百首,小夫贱隶采何嫌。
白话文翻译:
圣贤自身修养非常谦卑,
后来的学者则才华横溢,勇气兼备。
对于悔恨的赋诗,不妨排除贾谊,
被谤的陶潜也因此受到攻击。
在选择人才时,最忌讳的是眼光狭隘,
对事物的见解常常因为严苛的议论而受到限制。
你看《国风》中的三百首诗歌,
那些小夫和贱隶的采撷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自牧:自我修养,自己管理自己的品德。
- 极卑谦:非常谦卑。
- 后学:后来的学习者,后辈学者。
- 排贾谊:排除贾谊的作品,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谤诗:指对诗的诽谤。
- 劾陶潜:批评陶渊明(陶潜)的作品,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因其田园诗而知名。
- 规模狭:视野和眼光狭窄。
- 绝物:切断物质的关系,指对事物的评判。
- 议论严:评论和讨论很严厉。
典故解析:
- 贾谊:西汉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以《过秦论》等作品闻名,因其直言不讳而遭到排斥。
- 陶潜: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诗人,以田园诗著称,因其清高的性格和对官场的不屑而受到赞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泰和,号石庵,晚号雪庵,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派为主。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强调道德修养和文学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士人思想活跃之际,诗人试图通过对古代圣贤和后学的对比,反映文学创作中的谦虚与自省。
诗歌鉴赏:
《圣贤》一诗以对比的形式展开,前半部分描绘了古代圣贤的自我修养和后学者的才华,后半部分则探讨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对文学创作的宽容态度。诗人在开头以“自牧极卑谦”表达了对古代圣贤谦虚态度的赞赏,同时指出后学者的才华与胆略并存,意味着在新的时代,人才的标准应该更加多元化。
接着,诗人提及贾谊和陶潜,借助历史人物的遭遇来说明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艰难与不易。贾谊因直言遭到排挤,陶渊明也因其高洁的品格而受到谤议。这种历史的反思不仅揭示了人才选拔的局限,也映射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
最后,诗人以“君看国风三百首”作为结尾,强调即使是那些地位低下的小夫贱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提醒人们应当摒弃狭隘的见解,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学创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贤自牧极卑谦:古代圣贤自我修养,极其谦卑。
- 后学才高胆力兼:后来的学者,才华出众且勇气并存。
- 悔赋不妨排贾谊:对悔恨的赋诗,不妨把贾谊的作品排除在外。
- 谤诗遂至劾陶潜:受到谤议的诗人陶潜因此遭到攻击。
- 取人最忌规模狭:选取人才时,最忌讳眼光狭隘。
- 绝物常因议论严:对事物的评判常常因严苛的议论而受限。
- 君看国风三百首:你看《国风》中的三百首诗歌。
- 小夫贱隶采何嫌:那些普通人和地位低下者的采撷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古代圣贤与后学者的比较,展现不同的才能和品德。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强调了人才选拔的标准与宽容的态度。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文学创作的包容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古代圣贤谦卑修养的赞美,同时对后学者的才华给予肯定。诗人以历史人物的遭遇警示人们在选拔人才时应当更为宽容,文学创作不应受限于狭隘的观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贤: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智慧,代表着古代的道德典范。
- 后学:象征着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具有创新精神和勇气。
- 贾谊、陶潜:历史人物的象征,反映出文学创作中的艰难与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后学”指的是谁?
- A) 古代圣贤
- B) 后来的学者
- C) 小夫贱隶
- D) 诗人自己
答案:B
-
“悔赋不妨排贾谊”中的“排”字是什么意思?
- A) 排除
- B) 排列
- C) 排队
- D) 排放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国风三百首”指的是哪部作品?
- A) 《诗经》
- B) 《楚辞》
- C) 《乐府》
- D) 《文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表现了对人才的思考,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抱负与理想。
- 《静夜思》:虽然主题不同,但在情感表达上同样展现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史》
- 《刘克庄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