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居厚得祠复次韵二首》

时间: 2025-04-28 16:52:00

诸贤谈稷下,孤士卧漳滨。

母亦为投杼,儿宜勿斩轮。

无书留逐客,有些吊累臣。

一室才容榻,奚烦问疾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居厚得祠复次韵二首

诸贤谈稷下,孤士卧漳滨。
母亦为投杼,儿宜勿斩轮。
无书留逐客,有些吊累臣。
一室才容榻,奚烦问疾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事的淡泊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诗中提到贤士们在稷下讨论学问,而我却孤独地躺在漳水边;我的母亲正在织布,儿子也应当不再为生计而奔波。没有书信留给那些被逐出的人,反而有些人来吊唁我这个受累的臣子。一间房子刚好放下床榻,却何必再去打听生病的人呢?

注释:

  • 稷下:指的是当年稷下学宫的地方,象征着学术与士人聚集的场所。
  • 孤士:指的是孤独的士人,强调个人的隐居与独立。
  • 投杼:织布的动作,母亲在为家里忙碌。
  • 斩轮:指的是停止车轮的转动,暗指生活的停滞。
  • 逐客:指被迫离开的客人,表明社会对某些人的不公。
  • 吊累臣:指的是来探访、慰问的朋友。
  • 奚烦:何必,表示对外界关心的无所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廷璧,号涧云,宋代著名诗人,积极参与政治,个性耿直,诗风清峻,崇尚自然。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克庄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士人的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贤士们在稷下的讨论与自己孤独的生活,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开篇便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意境,贤士们的讨论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显示出社会的喧嚣与个人的静谧之间的矛盾。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母亦为投杼,儿宜勿斩轮”表现出家庭生活的平淡与无奈,诗人似乎在用母亲的勤劳与儿子的无所作为来映射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及对生活的无奈感。接下来的“无书留逐客,有些吊累臣”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无情,既没有留给被逐客人书信,也没有人来安慰自己,这种孤独感愈发加重。

最后一句“一室才容榻,奚烦问疾人”则是诗人的一种自我解嘲,他宁愿处于孤独的状态,也不希望被他人打扰,这种态度展现了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淡漠与无奈。整首诗从个人的隐居生活映射到对社会的思考,情感真挚而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诸贤谈稷下:贤士们在稷下聚集讨论,显示出社会对士人的重视。
  • 孤士卧漳滨:自己却孤独地躺在漳水边,形成鲜明对比。
  • 母亦为投杼:母亲在为生活努力,表现出家庭的平常与辛苦。
  • 儿宜勿斩轮:希望儿子不要停止生计,反映出家庭的压力。
  • 无书留逐客:没有书信留给被逐的朋友,突出孤独与被冷落。
  • 有些吊累臣:有些人来探访,显示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 一室才容榻:房间狭小,只能放下床,暗示生活的局促。
  • 奚烦问疾人:自我安慰,不愿意打扰他人,表现出对人情的淡漠。

修辞手法:

  • 对比:贤士与孤士的对比突显诗人的孤独感。
  • 象征:稷下象征学术,漳滨象征隐居生活。
  • 反问:最后一句的反问表现出诗人对人情的无所谓。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反思与对自由隐居生活的向往,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稷下:象征学问与士人聚集。
  • 漳滨:隐居与自然的象征,代表诗人的归隐生活。
  • 投杼:家庭生活的象征,体现母亲的辛苦与坚韧。
  • 斩轮:暗示生活的停滞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诸贤”是指什么?

    • A. 士人
    • B. 农民
    • C. 商人
    • D. 官员
  2. “母亦为投杼”中“投杼”指的是什么?

    • A. 织布
    • B. 书信
    • C. 农耕
    • D. 捕鱼
  3. 诗人对社会的态度是?

    • A. 感到失望
    • B. 感到快乐
    • C. 感到愤怒
    • D. 感到无所谓

答案:

  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归园田居》:同样表达隐居生活的诗,突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静夜思》: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细腻,展示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刘克庄诗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