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往台岳》

时间: 2025-02-04 15:38:46

五城初罢讲,海上忆闲行。

触雪麻衣静,登山竹锡轻。

天寒岳寺出,日晚岛泉清。

坐与幽期遇,何人识此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往台岳
朱庆馀 〔唐代〕
五城初罢讲,海上忆闲行。
触雪麻衣静,登山竹锡轻。
天寒岳寺出,日晚岛泉清。
坐与幽期遇,何人识此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僧人离开五城讲经的场景,诗人回忆起在海边悠闲行走的日子。触碰到雪的麻衣显得宁静,登上山时轻便的竹杖也显得轻盈。寒冷的天气使得岳寺显得更加清幽,夕阳西下时,岛上的泉水清澈可见。坐在一起的幽静时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心情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五城:指的是五个城市,可能是指当时的宗教讲经场所。
  • 麻衣:用麻布制成的衣服,象征僧人的清贫与简朴。
  • :指的是僧侣所持的竹杖。
  • 岳寺:指岳山上的寺庙。
  • 幽期:指与友人或某种理想的约定。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岳寺”可理解为道教或佛教中的名山大川,象征着修行和向往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庆馀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于盛唐时期,经历了政治动荡,但仍在诗歌上有着显著成就。他的诗风清新,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交流活跃,诗人用此诗表达了对僧侣的送别及内心的思索,反映出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送僧往台岳》是一首以送别为主题的诗。诗人在离别之际,回望与僧侣共度的宁静时光,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向往。首联“五城初罢讲,海上忆闲行”展示了离别的场景,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回忆的珍贵。接下来的“触雪麻衣静,登山竹锡轻”则通过对僧侣形象的描绘,渲染了修行的清净与轻盈。寒冷的天气与清澈的泉水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诗的意境,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清新的情感。在结尾“坐与幽期遇,何人识此情”中,诗人发出感慨,表达了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城初罢讲:诗人描绘了五城讲经活动结束后的情景,暗示着一种归隐与宁静的开始。
  • 海上忆闲行:回忆起在海边轻松的行走,表明对过去安逸生活的怀念。
  • 触雪麻衣静:以“触雪”描绘寒冷的环境,麻衣象征僧人清修的生活,体现出一种静谧之美。
  • 登山竹锡轻:竹杖的轻便象征着修行人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
  • 天寒岳寺出:寒冷的天气使得岳寺显得肃穆,表达了一种清冷的孤寂感。
  • 日晚岛泉清:夕阳西下,泉水清澈,展现出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 坐与幽期遇: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 何人识此情:感叹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增添了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寒岳寺出,日晚岛泉清”,通过对称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麻衣”、“竹锡”体现出僧侣的身份和修行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内心情感的探寻,展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五城:象征讲经的场所,代表宗教与文化。
  • 麻衣:清贫与简朴的象征,体现僧侣的修行生活。
  • 竹锡:象征轻盈与自在,表示修行者的生活态度。
  • 岳寺:象征修行的理想场所,代表一种超然的精神追求。
  • 泉水:象征清澈与宁静,代表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僧侣的描绘?

    • A. 五城、海上
    • B. 麻衣、竹锡
    • C. 岳寺、泉水
    • D. 以上所有
  2. “何人识此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与孤独
    • B. 欢愉与满足
    • C. 愤怒与不满
    • D. 忧伤与怀念

答案:

  1. D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送元二使安西》与《送僧往台岳》均表现了送别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而后者则更多表现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朱庆馀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