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引》
时间: 2024-10-17 04:09: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龙引》 作者: 刘基 〔元代〕
轩辕黄帝上天时,
五龙垂髯下接之,
后宫綵女咸相随。
云轻龙健不可追,
綵女化作黄金芝。
金芝千年一作花,
花光五色明朝霞。
扶疏荫映玉皇家,
沉精降液为丹砂。
鍊丹砂,成水银,
水银流汞浴火轮。
火轮照曜十二辰,
黄龙归来天帝嗔。
白话文翻译:
在轩辕黄帝升天的时候,
五条龙垂下长须迎接他,
后宫的彩女们都跟随其后。
轻盈的云彩中,龙健壮而不可追赶,
彩女们化作了黄金芝。
黄金芝千年才开一次花,
花的光芒照耀着五色的朝霞。
树影扶疏映照着玉皇大帝的宫殿,
将精华凝聚成丹砂。
炼丹砂,化为水银,
水银流动如汞,沐浴在火轮之中。
火轮照耀着十二个星辰,
黄龙归来,天帝对此感到愤怒。
注释:
- 轩辕黄帝: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象征着权威和智慧。
- 五龙: 代表着神秘和强大的力量,常与天神相联系。
- 彩女: 指天宫的女神,通常与美丽和吉祥相关。
- 黄金芝: 传说中的灵草,象征长寿和不朽。
- 丹砂: 在道教中,象征炼丹的材料,代表长生不死的追求。
- 水银: 一种液态金属,在炼丹中常被使用,象征着变化和转化。
典故解析:
- 轩辕黄帝: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黄帝的故事常与道教、儒教哲学及历史传说交织,象征着统治与文化的传承。
- 金芝: 与道教的长生不老理念相关,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
- 炼丹: 中国古代道教信仰中的重要活动,追求的是超越生死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梦得,号千里,元代诗人及政治家,才华横溢,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为主。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时代背景动荡,诗人借用神话传说表达对权力和长生不老的追求,反映了当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飞龙引》是一首富有神话色彩的诗,诗中通过描述轩辕黄帝升天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对天神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开篇即以“轩辕黄帝上天时”引入,设定了一个宏大的背景,结合了五龙、彩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诗中的五龙与彩女象征着天界的美好与尊贵,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特别是“金芝千年一作花”的意象,传递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梦想,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永恒的渴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炼丹与水银的意象逐渐浮现,增添了道教文化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追求真理与长生的哲学思考。然而,最后提到“黄龙归来天帝嗔”,则暗示了人们对天命与自然法则的无奈和敬畏,形成了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精美的意象与丰富的情感,展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生命及神秘力量的深刻认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轩辕黄帝上天时: 开篇引入黄帝的神话传说,设定了时间背景。
- 五龙垂髯下接之: 描绘五条龙在迎接黄帝,象征尊贵与神秘。
- 后宫彩女咸相随: 彩女们的跟随,象征着美丽与吉祥。
- 云轻龙健不可追: 形象地表达出龙的神秘与力量。
- 彩女化作黄金芝: 彩女的变化,寓意长生与不朽。
- 金芝千年一作花: 强调金芝的稀有与珍贵。
- 花光五色明朝霞: 描述花的光辉,生动地描绘出神秘的美景。
- 扶疏荫映玉皇家: 形象地表现出天宫的庄严与宁静。
- 沉精降液为丹砂: 描述炼丹的过程,象征追求长生的努力。
- 炼丹砂,成水银: 进一步阐述炼丹的复杂性。
- 水银流汞浴火轮: 以水银的流动象征变化与转化。
- 火轮照曜十二辰: 描绘火轮照耀星辰的壮观场景。
- 黄龙归来天帝嗔: 引入矛盾,表达黄帝的无奈与天命的不可违。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轻龙健”将龙与云的轻盈结合,生动形象。
- 拟人: 赋予黄帝和龙以人性,使其更具情感。
- 对仗: “金芝千年一作花,花光五色明朝霞”对称工整,增强音乐性。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与命运的敬畏,表达了古代人对神秘力量的向往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轩辕黄帝: 代表权威与智慧。
- 五龙: 象征力量与神秘。
- 彩女: 美丽与吉祥的化身。
- 金芝: 代表长生与不朽的希冀。
- 丹砂: 追求真理与长生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飞龙引》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杜甫
- C) 刘基
-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金芝”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长生不老
- C) 权力
- D) 美丽
-
诗中“黄龙归来天帝嗔”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愤怒
- C) 无奈
- D) 兴奋
答案:
- C) 刘基
- B) 长生不老
- C)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经典作品,探讨命运与理想。
- 《庐山谣》:李白描绘自然与人生的诗作。
- 《长恨歌》:白居易通过爱情传达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刘基的《飞龙引》与李白的《庐山谣》均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侧重于神秘与自然的结合,后者则强调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神话与文化》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