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惠雅上人西游
五湖僧独往,此去与谁期。
兴远常怜鹤,禅馀肯废诗。
望云回寺晚,为讲到城迟。
还想安居日,应当后夏时。
白话文翻译:
这位僧人独自前往五湖,今次出行又要与谁相约呢?我常常怜惜那飞翔的白鹤,在禅意的余暇中,怎能抛弃诗歌呢?我望着云彩,在寺庙晚归的时候,知道讲经到城里总是会迟到。我还希望能再有安逸的生活,应该是在夏天后的时光。
注释:
- 五湖:指的是广阔的湖面,这里象征着出行的孤独与广阔。
- 兴远:意指兴致高远,常常对高远的理想或事物有所怜惜。
- 鹤:在中国文化中,鹤常常象征着长寿与高洁。
- 禅馀:禅修之余,指的是修行留存的余暇。
- 安居日:指的是安静、安逸的生活日子。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鹤”与“禅”有深厚的文化渊源,鹤在古代被视为仙禽,常与道家思想相联系。诗人通过鹤,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朱庆馀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的笔调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作品多围绕自然、人生和哲理,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与惠雅上人分别之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与依依不舍,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旅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旅程,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诗中起初以“独往”开篇,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孤独感。在这孤独的旅途中,诗人又对高远的理想和诗歌创作的热爱产生了深切的思考。尤其是“兴远常怜鹤,禅馀肯废诗”一句,生动地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坚持。后半部分则通过“望云回寺晚,为讲到城迟”描绘了一幅恬淡的生活图景,暗示着对安逸生活的渴望,最终留下了对未来宁静生活的美好期盼。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人和生活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五湖僧独往,此去与谁期。”:诗人感慨独自出行,感到孤独,暗示人生旅途的无常。
- “兴远常怜鹤,禅馀肯废诗。”: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与对诗歌的执着。
- “望云回寺晚,为讲到城迟。”:描绘了傍晚时分归寺的情景,体现了生活的宁静与缓慢。
- “还想安居日,应当后夏时。”:表达了对未来安逸生活的期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鹤”象征理想与高洁。
- 拟人:赋予自然现象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兴远”与“废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安逸生活的向往,情感丰富且深邃。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五湖:象征孤独与广阔的生活旅程。
- 鹤:象征高洁的理想与长寿。
- 云:象征变化与时间的流逝。
- 寺:象征宁静与内心的修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鹤”象征什么? A. 长寿与高洁
B. 忧伤与孤独
C. 财富与繁荣 -
“五湖僧独往”中的“独往”意味着什么? A. 独自旅行
B. 有很多伴侣
C. 留在寺庙 -
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什么? A. 旅行
B. 安逸的日子
C. 忙碌的工作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别》以山水自然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的怀念,而朱庆馀的《送惠雅上人西游》则更注重内心的哲思与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两者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