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诏狱纶扉去,惊传赤棒呼。
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
北寺通侯泣,西曹法吏趋。
却留吟句在,解叹月轮孤。
白话文翻译:
诏狱的门扉已经关闭,令人惊恐地传来赤棒的呼声。
听说大丞相被逮捕,犹如捆绑一般的庸奴。
北边的寺庙里传来侯爵的哭泣,西边的官吏也纷纷赶来。
但我只留下吟咏的诗句,叹息月亮的孤独。
注释:
字词注释:
- 诏狱:指皇帝发布命令的监狱,这里引申为朝廷权力的象征。
- 纶扉:指皇帝的命令之门,象征着权威的关闭。
- 赤棒:指刑具,象征残酷的法律。
- 大丞相:指当时权力最大的宰相。
- 庸奴:指无能的奴隶,形容大丞相被捕的悲惨境遇。
- 北寺:指北方的寺庙,暗示悲痛的地方。
- 西曹:指西边的官吏,表示法律的执行者。
- 吟句:指诗句,表达个人情感的文字。
- 月轮:指月亮,象征孤独和寂寞。
典故解析:
- 丞相被捕:历史上权臣被捕的故事常见,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
- 赤棒:古代刑具,象征严酷的法律与惩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葆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以其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常常关注社会政治和个人命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政治动荡的时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敏感和对权力变幻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丞相被捕的事件,表达了对政治迫害的恐惧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大丞相被捕的描写,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以及权力的无情。前两句直接描绘了权力的压迫,诏狱的关闭和赤棒的呼声构建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体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恐怖。随后“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不仅表现了丞相的悲惨境遇,也隐喻了权力的易变和人性的脆弱。
接下来的“北寺通侯泣,西曹法吏趋”,通过对比北方的寺庙与西边的官吏,表现出对丞相命运的悲哀和对法律的无奈。最后“却留吟句在,解叹月轮孤”,作者虽然在政治风波中感到孤独,但仍选择用诗歌表达内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世俗权力的对立与抗争。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鲜明,既反映了历史的悲剧,也传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诏狱纶扉去:开头就提到诏狱,暗示政治压迫即将来临。
- 惊传赤棒呼:刑具的声响让人感到恐惧,进一步强化了压迫感。
- 闻收大丞相:提及丞相被捕,点明了诗的中心事件。
- 如缚一庸奴:将丞相的悲惨境遇比作无能的奴隶,令人心痛。
- 北寺通侯泣:悲伤的场景,突显了权力更迭带来的悲剧。
- 西曹法吏趋:法律的执行者赶来,显示出政治的冷酷。
- 却留吟句在:尽管环境悲惨,作者仍选择留下诗句。
- 解叹月轮孤:最后的孤独感,表现了内心的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丞相的权力与被捕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丞相比作庸奴,深刻揭示了权力的脆弱。
- 意象:月亮象征孤独,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对权力的无情和政治斗争的悲剧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丞相被捕的事件,表达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个人情感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诏狱:象征权力的压迫。
- 赤棒:象征刑罚与恐惧。
- 月轮:象征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赤棒”象征什么?
- A. 刑具
- B. 食物
- C. 书籍
- D. 服装
-
“闻收大丞相,如缚一庸奴”这句中,“庸奴”指的是什么?
- A. 无能的人
- B. 有权势的人
- C. 劳动者
- D. 学者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对比邵葆祺的《己未正月十八日书事 其二》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反映了政治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但邵葆祺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通过国家的兴衰来表达对未来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作者:不详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作者:不详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