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中言怀》
时间: 2025-01-11 15:54: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濮中言怀》
作者: 沈千运 〔唐代〕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圣明的朝代优待贤良之士,而草泽之地却无处藏身。人生的命运各有不同,为什么我却如此不幸呢?我这一生平平无奇,五十岁时连一寸禄位也没有。衰老时应当被抛弃,贫贱的生活招来毁谤与非议。无奈之下,我在世间漂泊,日渐穷困。倒不如守着田园,到了秋天再去期待丰收。壮年时失去了应有的机会,老年时力不从心。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谋划是错误的,将会给后代带来困扰。孩子们刚学种田,少女们尚未能织布。面对这些,我感到无奈,整天为衣食奔波。
注释
- 优贤良:优待贤良之士。
- 草泽:指平民或低下阶层。
- 区区:微不足道、平凡。
- 寸禄:指微薄的俸禄或收入。
- 栖栖:形容漂泊不定。
- 屯踬:形容困境,日渐艰难。
- 岁晏:指秋天、年末。
- 贻后生福:留给后代的福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千运,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命运的感慨,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濮中言怀》创作于沈千运晚年,正值他经历人生困境之际,诗中流露出对命运的不满以及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及其自身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濮中言怀》以深刻的哲理思考和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开篇就点明了圣朝对贤良之士的优待,而自己却身处草泽,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反映出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诗中反复提到的“人生各有命”,强调了命运的不可控性与个体所遭遇的不同境遇。沈千运通过自述一生的平庸与失落,传达了对青春与壮年的失去的惋惜,同时又对未来的希望感到茫然。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表现了对下一代的期待与担忧,展现出对未来的责任感。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也映射了一个时代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
- 意思是:在明君的朝代,贤良之士受到优待,而在贫民草泽中则无人问津。
-
人生各有命,在余胡不淑。
- 说明:每个人的命运不同,为什么我却如此不幸。
-
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
- 反映:自己一生平平无奇,五十岁时连一寸薪水都没有。
-
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讟。
- 说明:年老时被社会抛弃,贫穷生活只会招致谤言。
-
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
- 描述:在世间漂泊不定,每日都陷入困境。
-
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
- 提出: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守着田园,期待丰收。
-
壮年失宜尽,老大无筋力。
- 表达:壮年时错失机会,老年时则力不从心。
-
始觉前计非,将贻后生福。
- 意思是:此时才意识到之前的计划是错误的,可能会影响后代。
-
童儿新学稼,少女未能织。
- 描述:孩子们刚开始学习种田,少女们还未能织布。
-
顾此烦知己,终日求衣食。
- 反映:面对这些烦恼的知己,整天为衣食而奔波。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人生比作田园,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拟人:通过“岁晏望丰熟”赋予时间以期待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沈千运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简单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责任感和对后代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园:象征宁静与丰收,代表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草泽:象征社会底层,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 童儿与少女:象征希望与未来,但同时也反映出对教育和生存的担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沈千运的《濮中言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命运的无奈
B. 对爱情的渴望
C. 对自然的崇拜
D. 对历史的思考 -
诗中提到“童儿新学稼”的意思是什么?
A. 孩子们学习种田
B. 孩子们在玩耍
C. 孩子们学习文化
D. 孩子们在游泳
答案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濮中言怀》同样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涉及国家与家国情怀,而沈千运则更关注个体的生活困境。
- 《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与《濮中言怀》的个人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两者都反映了唐代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