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和愔仲兼寄寥志强志贻先询先》
时间: 2025-01-27 04:08: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了无风雨负重阳,剩有清愁染鬓霜。
心著遥天云不散,秋高穷塞气先凉。
但教寄语称无恙,便抵相看对举觞。
人事茫茫信抟控,何时真似雁成行。
白话文翻译:
没有风雨来影响重阳节,只有清冷的愁绪染白了鬓边的霜。
我的心系着遥远的天空,云彩依旧不散,秋天高空已经让人感到寒意。
只要你寄来消息说一切安好,便能抵得上我们相对举杯畅饮。
人世茫茫,信任似乎难以把握,何时才能真正像大雁那样整齐地飞行归去呢?
注释:
- 重阳:指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
- 清愁:指清冷的愁绪。
- 鬓霜:鬓发上的白霜,暗指年纪渐长。
- 遥天云不散:心中牵挂的远方的云彩,象征着对远方的思念。
- 穷塞:意为深邃的地方。
- 举觞:举起酒杯,表示喝酒或庆祝。
典故解析:
-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长寿与团聚。
- 雁成行:大雁成群飞行,象征着团聚与归属,暗示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曾寿(约1660-1732),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广受赞誉。他的作品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人的眷恋。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重阳节前后,正值秋日,诗人借节日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友人的思念。诗的开头以“了无风雨负重阳”开篇,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转入“剩有清愁染鬓霜”,表现了诗人因年岁渐长而产生的忧愁。接下来的“心著遥天云不散”,则是通过对远方的思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与情感。诗人在“但教寄语称无恙”中传递出一种希望与安慰,期待能收到友人的安好消息。最后两句“人事茫茫信抟控,何时真似雁成行”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渴望理想的人际关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友谊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了无风雨负重阳”:没有风雨来打扰重阳节的宁静。
- “剩有清愁染鬓霜”:只剩下清冷的愁绪,让鬓发染上了白霜。
- “心著遥天云不散”:心中挂念着远方的云彩,始终不曾散去。
- “秋高穷塞气先凉”:秋天的高空让人感到寒意已至。
- “但教寄语称无恙”:只要寄来消息说一切安好。
- “便抵相看对举觞”:那就能抵得上我们相对举杯饮酒的欢乐。
- “人事茫茫信抟控”:人世间事物茫茫,信任难以把握。
- “何时真似雁成行”:何时才能像大雁一样整齐地归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无常比作大雁的飞行,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 重阳:象征着团聚与长寿。
- 清愁:代表着对岁月流逝的忧虑。
- 云:象征远方和思念。
- 秋:暗示时节的变迁和内心的感伤。
- 雁:象征团聚与归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思念
- B. 失落
- C. 喜悦
- D. 愤怒
-
“了无风雨负重阳”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宁静
- B. 激动
- C. 忧伤
- D. 喜庆
-
“何时真似雁成行”中的“雁”象征着什么?
- A. 归属
- B. 离别
- C. 旅行
- D. 迷失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庐山谣》,同样表达思念与人生感慨。
- 诗词对比: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都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但陈曾寿的诗更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感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楚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