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
时间: 2024-09-19 21:50:1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微雨侵晚阳,连山半藏碧。
林端陟香榭,云外迟来客。
孤村凝片烟,去水生远白。
但佳川原趣,不觉城池夕。
更喜眼中人,清光渐咫尺。
白话文翻译:
细雨轻侵晚霞,连绵山峦半隐碧色。
在树林边上攀登香榭,云外缓缓而来的客人。
孤独的村庄飘散着淡淡烟雾,远处水面泛起白色波纹。
唯有美好的川原风光,让人忘却城池的夕阳。
更令人欢喜的是眼前的人,清亮的光芒渐渐近在咫尺。
注释:
- 侵:侵入、渗透。
- 晚阳:傍晚的阳光。
- 连山:连续的山脉。
- 半藏:半遮蔽、隐约可见。
- 陟:攀登。
- 香榭:香气四溢的楼台。
- 凝:凝聚、停留。
- 片烟:袅袅的烟雾。
- 去水:流去的水。
- 生远白:产生远处的白色波纹。
- 佳川原:美丽的河川和原野。
- 不觉:不知不觉。
- 城池:城市与城墙。
- 夕:傍晚、夕阳。
- 眼中人:眼前的人,可能指友人或爱人。
- 清光:清澈的光亮。
- 渐咫尺:逐渐近在眼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钱起(约 732-799),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香山,晚号怀仁。钱起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在游历胜果寺时,正值细雨纷飞,景色朦胧,增添了诗意的氛围。诗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对人物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细雨的衬托下,展现了一个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景象。诗的开头以“微雨侵晚阳”引入,细雨在傍晚阳光的映照下,仿佛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轻纱,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温暖的氛围。接着“连山半藏碧”描绘了山峦的隐约轮廓,既表现了自然的广阔,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深邃。
“孤村凝片烟”,诗人通过对村庄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和孤独的情感。那一缕缕烟雾如同思绪般飘散,似乎在诉说着乡村的恬淡与安宁。而“去水生远白”则通过水面的波纹展现了远处的景象,给人一种远眺的感觉。
诗的后半部分“但佳川原趣,不觉城池夕”,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无论是美丽的川原,还是城市的夕阳,都无法与眼前的景象相提并论。最后一句“更喜眼中人,清光渐咫尺”则点明了情感的寄托,清亮的光芒象征着内心的期待与幸福,这种情感的真实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微雨侵晚阳:细雨侵入了晚霞,描绘出一个雨后初晴的景象。
- 连山半藏碧:连绵的山峦隐约藏在碧色之中,展现出远山的朦胧美。
- 林端陟香榭:在树林的边缘攀登香榭,表示对自然的亲近。
- 云外迟来客:远方云外缓缓而来的客人,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孤村凝片烟:孤独的村庄中升起的烟雾,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氛围。
- 去水生远白:远处水面泛白,描绘出自然的变化。
- 但佳川原趣:唯有美好的川原风光,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不觉城池夕:不知不觉中,城市的夕阳被遗忘。
- 更喜眼中人:更令人高兴的是眼前的那个人。
- 清光渐咫尺:清亮的光芒逐渐近在眼前,表达了渴望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微雨侵晚阳”,将细雨比作轻柔的侵袭。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借助雨、山、水、烟等意象,营造出独特的自然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表现出一种恬静而深邃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雨:象征柔和与宁静,带来了生机与清新。
- 山:代表稳重与永恒,展示了自然的壮丽。
- 村庄:象征着人类的栖息地与宁静生活。
- 水:寓意流动与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流逝。
- 夕阳:象征着一天的结束,隐喻生命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微雨侵晚阳”中的“侵”字表示什么? A. 侵入
B. 侵蚀
C. 侵略 -
“孤村凝片烟”中“片烟”指的是什么? A. 一缕烟雾
B. 整个村庄
C. 远方的山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忧伤
B. 自然与情感
C. 战争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钱起的《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写自然景色,但钱起更注重人与景的互动,王维则更侧重于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