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寄符》

时间: 2025-01-11 01:48:57

百道仙符下武当,电光随绕读书堂。

诗魔惧挟文穷遁,酒圣灵驱疟鬼藏。

墨汁润分瑶草色,篆文清带榔花香。

壁琴自此如神助,长觉风霆响洞房。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道仙符下武当,
电光随绕读书堂。
诗魔惧挟文穷遁,
酒圣灵驱疟鬼藏。
墨汁润分瑶草色,
篆文清带榔花香。
壁琴自此如神助,
长觉风霆响洞房。

白话文翻译:

百道仙符降下武当山,
电光环绕着书房。
诗的魔力让人畏惧,文人们在困境中逃避。
酒神的灵气驱散了疟疾鬼怪的隐藏。
墨汁滋润了瑶草的颜色,
篆文清香如榔花。
自此,壁上的琴仿佛得到了神的帮助,
时常感觉到风雷在洞房中响起。

注释:

  • 仙符:指道教的符咒,通常用于驱邪、祈福等。
  • 武当: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著名的道教圣地。
  • 诗魔:指诗歌的魅力或诗人自身的困扰,可能指创作的压力。
  • 酒圣:指酒的神灵,可能暗指酒神李白。
  • 疟鬼:指疟疾的鬼怪,象征病痛。
  • 墨汁:指书写用的墨水,润色象征。
  • 瑶草:美丽的草,象征高洁和美好。
  • 篆文:古代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清香暗指优雅的文化气息。
  • 壁琴:墙壁上挂的琴,象征艺术的陪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平显,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道教文化的推崇。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道教思想,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谢寄符》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环境下所作,表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对诗歌、书法和饮酒的热爱和尊敬。诗中提到的武当山和酒神,表明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艺术的追求。

诗歌鉴赏:

《谢寄符》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全诗采用了丰富的自然和神秘的元素,构建了一个充满灵气的世界。开头的“百道仙符”与“武当”相结合,展现了道教的神秘和力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电光随绕”来描绘书房的氛围,仿佛在暗示知识的光辉和力量。

中间部分提到“诗魔”和“酒圣”,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焦虑,也反映了他对酒的崇拜与依赖,表现了艺术创作中常见的矛盾心理。而“墨汁润分瑶草色”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示了书法艺术的美感和文化的深邃。最后两句“壁琴自此如神助,长觉风霆响洞房”,则通过琴声与自然力量的结合,表达了诗人与自然、艺术的深刻连接和感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道仙符下武当:通过“百道仙符”引入道教元素,描绘了武当山的神秘氛围。
  2. 电光随绕读书堂:形象地表现出书房中知识的光华,暗示诗人对学习的热爱。
  3. 诗魔惧挟文穷遁:表达了创作的艰辛与压力,诗的魅力让人畏惧。
  4. 酒圣灵驱疟鬼藏:酒神的庇护驱散了病痛,象征着艺术的解脱与安慰。
  5. 墨汁润分瑶草色:墨汁的色泽与瑶草的美丽相结合,体现了书法艺术之美。
  6. 篆文清带榔花香:古典书法的清香,传达出文化的优雅与深邃。
  7. 壁琴自此如神助:琴的声音如同神灵的助力,强调了艺术的力量。
  8. 长觉风霆响洞房: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与艺术的共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诗魔”比喻创作的困扰。
  • 拟人:如“壁琴自此如神助”,赋予琴以灵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艺术创作的艰辛与美妙,表现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追求与对艺术的热爱,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仙符:代表神秘、超自然的力量。
  • 武当:象征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 墨汁:象征书法艺术与文化的传承。
  • 壁琴:象征艺术的陪伴与灵感的源泉。
  • 酒圣:代表对饮酒文化的崇敬与依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百道仙符”指的是什么? A. 道教的符咒
    B. 一种乐器
    C. 书法作品

  2. “壁琴自此如神助”说明了什么? A. 琴的声音很美
    B. 艺术能带来灵感和帮助
    C. 诗人喜欢音乐

  3. 诗中提到的“酒圣”是谁的象征? A. 酒的神灵
    B. 诗人的朋友
    C. 一种饮品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 《月下独酌》(李白):描绘了酒与诗的关系,表达了孤独与逍遥。

诗词对比:

  • 《谢寄符》《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饮酒与诗歌的关系,但《谢寄符》更强调道教文化的影响,而《月下独酌》则关注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