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作者:刘永济 〔清代〕
春去骤,春去人间知否?叠叠凉云如水皱,闲阶风满袖。
斜照荒江残岫,早是够人消受。
底事干卿凝伫久,新蝉嘶过柳。
白话文翻译:
春天匆匆而去,你可知道人间的春色已经消逝?层层凉云如水般涟漪,微风在闲阶间拂动,透过衣袖。
斜阳照在荒凉的江面和残破的山岫上,早已让人感到足够的惆怅。
为何你还在这里凝视,久久不愿离去,新蝉在柳树间啼鸣。
注释:
- 骤:突然、急速。
- 叠叠:层层叠叠的样子。
- 凉云:形容气候的凉爽,云层的凉意。
- 闲阶:闲适的台阶。
- 斜照:指夕阳的光线。
- 荒江残岫:形容荒凉的江面与破败的山岫。
- 消受:享受、承受。
- 干卿:指你,表达亲昵。
- 凝伫:凝视、停留。
- 嘶过:形容蝉鸣的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春天消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永济(约 1820-1890),字岸生,号湛青,江苏人,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春去的场景,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观察。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通过描绘春天的消逝,反映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开篇即以“春去骤”点明主题,春天的急速离去引发了诗人对人间春色的思考,令人感慨万千。接着,诗人通过“叠叠凉云如水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细腻与悠远,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美好。
“闲阶风满袖”一句,诗人将自然与人的情感结合,微风拂动衣袖,传递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闲适。接下来的“斜照荒江残岫”,则通过夕阳的余晖映照出一幅荒凉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反映了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最后两句“底事干卿凝伫久,新蝉嘶过柳”,则是诗人对凝视的人的询问,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精致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交融,展现了人对时间、生命的感叹,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去骤,春去人间知否?
春天匆匆而去,你可曾察觉到人间的春色已不复存在? -
叠叠凉云如水皱,闲阶风满袖。
层层凉云宛如水面泛起涟漪,微风轻拂,充满了悠闲的气息。 -
斜照荒江残岫,早是够人消受。
夕阳斜照在荒凉的江面和残破的山岫上,已经让人感到了一种足够的惆怅。 -
底事干卿凝伫久,新蝉嘶过柳。
何故你还在此凝视,久久不愿离去?新蝉在柳树间啼鸣,打破了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叠叠凉云如水皱”,将云比作水面,形象生动。
- 拟人:在“新蝉嘶过柳”中,蝉的鸣叫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上有着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消逝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希望与美好。
- 凉云:代表着清新与悠闲的气息。
- 斜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新蝉: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春去骤”中“骤”的意思是: A. 慢慢
B. 突然
C. 平稳 -
“闲阶风满袖”中的“闲”指: A. 忙碌
B. 悠闲
C. 严肃 -
本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春天的欢庆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C. 对自然的描写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煜的《相见欢》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相见欢》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怀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春望》则结合了社会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入门》
- 《诗词的美学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