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醉花春)》

时间: 2025-01-27 04:51:27

人已醉。

溪北溪南春意。

击鼓吹箫花落未。

杏梅桃共李。

水底鱼龙惊起。

推枕月明千里。

伊吕衰翁徒尔耳。

我怀犹未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已醉。溪北溪南春意。击鼓吹箫花落未。杏梅桃共李。水底鱼龙惊起。推枕月明千里。伊吕衰翁徒尔耳。我怀犹未是。

白话文翻译:

人已经醉了。溪水两岸春意盎然。鼓声和箫声中,花瓣还未飘落。杏树、梅树、桃树和李树都盛开了。水底的鱼龙惊起,打破了宁静。推开枕头,月光照亮了千里远的景象。伊吕衰翁徒然叹息,我的心情仍然没有改变。

注释:

字词注释:

  • :此处指饮酒后陶醉的状态。
  • 溪北溪南:指两岸的溪水。
  • 击鼓吹箫:指用鼓和箫演奏音乐,营造氛围。
  • 花落未:花瓣是否已经飘落。
  • 杏梅桃共李:指春季盛开的各种花卉,象征着繁华的春天。
  • 鱼龙惊起:水中的鱼和龙因惊动而跃起,形象生动。
  • 月明千里:月光明亮,照耀千里。
  • 伊吕衰翁:指古代的衰老之人,含有感慨之意。
  • 徒尔耳:徒然、无用的意思。

典故解析:

“伊吕衰翁”是指古代的隐士,通常用来表达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反映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淲,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春天的景象表现人的情感,擅长以景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天,正值花开之际,诗人可能在春游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人生的短暂,因而产生了豁达而又感伤的情感。

诗歌鉴赏:

《谒金门(醉花春)》一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人已醉”便为整首诗奠定了醉意朦胧的基调。随着春意的展开,溪水两岸的生机勃勃,鼓声与箫声交织,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欢乐。然而,随之而来的“花落未”却又带有一丝忧伤,仿佛在提醒人们春天虽美,却是短暂的。

“杏梅桃共李”则将各种花卉并列,展现出春天的繁荣与富饶,同时也暗示着世事的纷繁复杂。接下来的“水底鱼龙惊起”,则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打破了静谧的氛围,带来了一种活力。这种活力与春天的生机相辅相成,进一步加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推枕月明千里”中的月光,象征着希望与宁静,但与“伊吕衰翁徒尔耳”结合,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尽管美景在眼前,但内心的忧郁依然无法消散。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展示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而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已醉”:引入诗人内心的陶醉状态。
  • “溪北溪南春意”: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现生机。
  • “击鼓吹箫花落未”:音乐与花落的对比,营造出春天的氛围。
  • “杏梅桃共李”:列举盛开的花卉,展现春天的繁华。
  • “水底鱼龙惊起”:突显春水的活力,意象生动。
  • “推枕月明千里”:月光的照耀,象征希望与宁静。
  • “伊吕衰翁徒尔耳”:感慨人生的无奈与短暂。
  • “我怀犹未是”:表达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鱼龙”比喻水中的生机。
  • 拟人:花落未,给花赋予了生命。
  • 对仗:如“杏梅桃共李”,展现春天的繁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与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反映出一种乐观与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希望和繁华。
  • :代表美好与短暂。
  • :象征灵动与生命。
  • :象征宁静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溪北溪南”指的是哪里?

    • A. 两岸的溪水
    • B. 两个村庄
    • C. 两个山头
  2. “伊吕衰翁”意指什么?

    • A. 一位高龄的智者
    • B. 一位年轻的诗人
    • C. 一位隐士
  3.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与迷茫
    • C. 愤怒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春宵》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韩淲与李白的春天诗作,两者都运用了自然景象来表达情感,但李白更倾向于个人的豪情与壮志,而韩淲则更多反映出对春天短暂的感慨与内心的忧愁。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