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
偶然逢客子,问得好山名。
投宿欣犹早,斜阳落更明。
仆人休进扇,得似晚风清。
白话文翻译:
经过多稼村,看到垂杨迎接的店铺。
偶然遇见了游客,询问这儿的好山名。
投宿的时间还早,斜阳西下更加明亮。
仆人不必再扇扇子,正如晚风般清爽。
注释:
- 多稼:指农作物丰盛的地方。
- 垂杨:指垂柳,象征着柔美和生机。
- 客子:游客、过路人。
- 投宿:在外住宿。
- 休:不必,禁止。
- 进扇:扇动扇子,通常是为了驱散热气。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垂杨”与“晚风”在中国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优雅与宁静的乡村生活,这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杨万里游历时创作,描绘了他在乡村中投宿的情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上展现了淳朴的乡村生活,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传达出一种悠闲的氛围。开头的“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不仅描绘了乡村的丰收景象,更通过“垂杨”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温柔、和煦的环境。接下来的“偶然逢客子,问得好山名”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交流,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投宿时光的愉悦。他用“投宿欣犹早,斜阳落更明”来描绘傍晚的美丽,斜阳洒下的光辉让一切都显得更加明亮、温暖。最后一句“仆人休进扇,得似晚风清”不仅描绘了清凉的晚风,更传达了诗人对清新自然环境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稼村村过”:描绘诗人经过丰收的村庄,暗示乡村的富饶。
- “垂杨店店迎”:细腻描绘,柳树轻拂,似乎在迎接过客,增添了人情味。
- “偶然逢客子”:强调偶然的相遇,增加了诗的生活气息。
- “问得好山名”:通过交流,展示对自然名胜的向往。
- “投宿欣犹早”:表达诗人对投宿的期待,时间尚早,令人欣喜。
- “斜阳落更明”:斜阳的光辉使得环境更为明亮,增加了诗的美感。
- “仆人休进扇”:仆人不必扇扇子,营造出一种清爽的自然环境。
- “得似晚风清”:晚风清凉,象征着宁静与舒适。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多稼村村过,垂杨店店迎”,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如“垂杨店店迎”,将自然元素赋予人情味。
- 比喻:将晚风比作清爽,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亲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多稼:象征丰收,代表着富饶的乡村生活。
- 垂杨:象征柔美、温暖,增添了生活的情感色彩。
- 斜阳:象征宁静、温暖的下午,创造出和谐的氛围。
- 晚风:象征清凉、舒适,反映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多稼村”是什么样的地方? A. 贫穷的村庄
B. 丰收的村庄
C. 荒凉的地方
答案: B -
诗中的“垂杨”代表了什么? A. 硬朗的树木
B. 柔美的形象
C. 枯萎的植物
答案: B -
诗人对投宿的感觉是怎样的? A. 沮丧
B. 欣喜
C. 忧伤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杨万里《方虚日斜再行宿乌山二首》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偏向于哲理思考,而杨万里的诗则更注重生活的细腻描写和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杨万里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