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後一夜,月中露坐二首》
时间: 2025-01-10 23:15: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火云散作郁金云,檐际移床偃病身。
古井石崖新汲水,花洲苔砌荡晴尘。
风缯小动即停吹,竹自不凉那及人。
独感今霄上弦月,桂梢分露滴纱巾。
白话文翻译
火烧般的云彩散成了金色的云朵,
我在屋檐下把床移来躺着,身患疾病。
古井旁的石崖上新汲的水,
花洲上的苔藓砌成的台阶,荡起了晴日的尘埃。
微风轻轻一动就停止了吹拂,
竹子自己不凉,更何况人呢?
我独自感受到今夜的弦月,
桂树的枝头上露水滴落在我的纱巾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郁金云:形容云彩颜色如金般灿烂。
- 檐际:屋檐边缘。
- 偃:卧倒、倒下的样子。
- 古井:古老的井。
- 花洲苔砌:用苔藓修筑的花洲。
- 风缯:风中的帆,象征微风。
- 竹自不凉:竹子本身不感到凉意。
- 上弦月:月亮的形态,指月亮的某一阶段。
- 桂梢:桂树的枝头。
典故解析
- 七夕:中国传统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象征着爱情与团圆。
- 月中露:指月光下的露水,常用来形容清冷和孤寂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表达。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七夕之后的一个夜晚,诗人因病卧床,借助月光和露水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思考,折射出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爱情的怀念。
诗歌鉴赏
本诗的主题围绕着孤独与思索,表面上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夜景,蕴含着诗人个人的思绪。首联通过“火云散作郁金云”展现了夜空的变化,视觉效果强烈,给人以图像的冲击力。随后的描写则转向了个人的状态,诗人因病卧床,表现了他在外界变化下的内心感受。
中间两联将自然景色与人心情紧密结合,古井和花洲的描写生动而细腻,让人感受到夏夜的气息。最后一句“桂梢分露滴纱巾”更是点明了情感的底蕴,月光和露水的交融,浑然天成,暗示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思念。
整首诗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火云”、“古井”、“桂梢”等,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既有自然之美,也有个人情感的寄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火云散作郁金云:描绘了夜空中火烧般的云彩,色彩如金,象征着夜晚的美丽与神秘。
- 檐际移床偃病身:显示了诗人因病而卧床的状态,表明他与外界的隔离。
- 古井石崖新汲水:古井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源泉,诗人可能借此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 花洲苔砌荡晴尘:描绘了自然景象,暗示着生命的流动和时光的变迁。
- 风缯小动即停吹:微风轻轻一动就停止,暗示着诗人内心的静谧。
- 竹自不凉那及人:竹子本身不感到凉意,暗示人对自然的敏感与脆弱。
- 独感今霄上弦月:诗人独自感受到上弦月的美,表达了他孤独的情感。
- 桂梢分露滴纱巾:月光照耀下的露水滴落,象征着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火云”比喻夜空的变化。
- 拟人:如“竹自不凉”赋予竹子人类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讲究对称,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夜景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孤独的感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云:象征着变化与动感。
- 古井:象征生命的源泉与历史的沉淀。
- 桂梢:象征着美好与浪漫。
- 露水:象征清新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火云散作郁金云”意指什么?
A. 夜空中的云彩
B. 诗人的思绪
C. 两者都对 -
诗人为何在“檐际移床偃病身”?
A. 因为生病
B. 因为想看星星
C. 因为感到无聊 -
“独感今霄上弦月”中,“上弦月”代表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诗人的快乐
C. 诗人的忧伤
答案
- C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对月亮的思索与个人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描绘了思念之情,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七夕後一夜,月中露坐二首》与李白的《静夜思》:
- 两者都以月亮为主题,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感慨,但杨万里的作品更注重自然意象的描绘,李白则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杨万里诗文研究》
- 《古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深入理解杨万里及其作品的背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