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池》

时间: 2025-04-28 01:42:15

垂杨疏影绕晴沙,鱼藻池连十万家。

望里波光看不尽,溪烟都上野棠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垂杨疏影绕晴沙,鱼藻池连十万家。
望里波光看不尽,溪烟都上野棠花。

白话文翻译:

垂挂的柳树影子在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摇曳,池塘里的水草连接着成千上万的房屋。
远望那波光粼粼的水面,似乎看不完,溪水的烟雾缭绕着野生的棠花。

注释:

  • 垂杨:垂柳,生长在水边,因其枝条下垂而得名。
  • 疏影:稀疏的影子,指柳树的影子。
  • 晴沙:阳光明媚的沙滩。
  • 鱼藻:水中的水草,鱼类栖息之地。
  • 十万家:形容水草连绵的地方,暗指周围的房屋众多。
  • 波光:水面的光辉,反射出波光闪烁。
  • 溪烟:溪水上升起的雾气或烟雾。
  • 野棠花:野生的棠花,象征自然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思凝是清代著名的女诗人,生于清康熙年间。她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水边景色,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感悟。清代社会的繁荣,使得诗人能够在自然与人文的交汇中找到灵感。

诗歌鉴赏:

《金鱼池》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自然场景。诗的前两句以“垂杨”和“鱼藻”为主要意象,构建了一幅水草丰美、柳影摇曳的画面,隐喻着生机与活力。尤其是“十万家”这一句,给人一种广阔的空间感,似乎在暗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波光”和“溪烟”提升了景色的动态感,波光粼粼的水面与缭绕的烟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灵动的美感。而“野棠花”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色彩,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芬芳和生机。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清新而愉悦,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宁静与和谐,这种和谐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垂杨疏影绕晴沙:柳树的影子在阳光明媚的沙滩上摇曳,描绘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
    2. 鱼藻池连十万家:水草丰美,连接着众多房屋,暗示着繁荣与生机。
    3. 望里波光看不尽:远望水面的波光,似乎永远看不够,传达出对美景的向往。
    4. 溪烟都上野棠花:溪水的烟雾缭绕着野生棠花,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梦幻的氛围。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波光”与“溪烟”比拟自然的动感与静谧。
    • 对仗:如“垂杨”和“鱼藻”形成了和谐的对称。
    • 拟人:柳影摇曳似乎有情感,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 垂杨:象征生机与柔美,代表自然的宁静。
  • 鱼藻:象征丰富的生态环境,传达出生命的繁荣。
  • 波光:象征光辉与希望,暗示着内心的向往。
  • 溪烟:象征神秘与梦幻,增添了诗的韵味。
  • 野棠花:象征自然的美丽与芬芳,暗示着生命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物是什么? A. 山川
    B. 河流
    C. 柳树和池塘
    D. 花园

  2. “十万家”暗示了什么? A. 诗人居住的地方
    B. 生态的丰富与繁荣
    C. 诗人心中的理想
    D. 自然的孤独

  3. 诗中哪个意象表现了生机与活力? A. 垂杨
    B. 野棠花
    C. 鱼藻
    D. 以上皆是

答案

  1. C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美,但更强调山水的雄伟与壮丽。
  • 《山居秋暝》: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沉思,展现了另一种安静的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赋的比较》
  • 《董思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