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庵种蓻六言八首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4:09:21

且与古梅为友,未论茯苓可仙。

一寸灵根蟠地,十年黛色参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且与古梅为友,未论茯苓可仙。
一寸灵根蟠地,十年黛色参天。

白话文翻译:

我愿与古老的梅树交朋友,不去讨论茯苓是否可以成仙。
一寸灵根扎根于土地,经过十年的成长,已经长得像青黛一样高耸入天。

注释:

  • 古梅:指古老的梅树,象征着坚韧和友谊。
  • 茯苓:一种药材,常被用来入药,诗中提及是为了表达对世俗名利的无所谓。
  • 灵根:指植物的根,象征着生命的源泉。
  • 蟠地:扎根于土地,形象地描绘了植物生长的状态。
  • 黛色:深青色,形容植物的颜色,暗示其茂盛。

典故解析:

“古梅”与“茯苓”两者对比,前者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后者则是世俗的追求。古梅常被文人所推崇,寓意坚韧不拔的精神,诗人借此表明自己的志趣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著名诗人,字子隐,号天池,生于1187年,卒于1269年。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常结合个人体验与自然景色,尤其擅长描写山水。

创作背景:

《溪庵种蓻六言八首》写于诗人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淡然态度。此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自然的意象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梅”为引子,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谊。诗中“且与古梅为友”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选择与自然和古老的事物为伴,不求浮华。接下来的“未论茯苓可仙”,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诗人的心境,他不愿意卷入那些追求名利的纷扰中,而是选择了内心的宁静。

“一寸灵根蟠地”展现了植物在大地中扎根的形象,象征着诗人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对自然的敬畏。“十年黛色参天”则表现了经过时间的积淀后,生命的厚重与美丽。这种对比不仅仅是对植物生长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获得真正的高远。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然和平和的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且与古梅为友:表达了诗人与古老梅树的友谊,象征着对自然的热爱。
  • 未论茯苓可仙:不去讨论世俗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 一寸灵根蟠地:形象化地描绘了生命扎根于土地的状态。
  • 十年黛色参天:表明经过时间的积累,生命变得高大而茂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灵根”比作生命的源泉,强调生命的成长。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古梅被赋予了友谊的属性,使自然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核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哲学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梅:象征坚韧和高洁的品格。
  • 茯苓:代表世俗的追求与欲望。
  • 灵根:寓意生命的根基和成长。
  • 黛色:象征生命的茂盛与高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梅”象征什么?

    • A. 世俗名利
    • B. 坚韧的品格
    • C. 伤感的情绪
    • D. 生命的无常
  2. “十年黛色参天”中“黛色”指的是什么?

    • A. 红色
    • B. 深青色
    • C. 黄色
    • D. 白色
  3. 诗人对茯苓的态度如何?

    • A. 渴望追求
    • B. 无所谓
    • C. 深恶痛绝
    • D. 感到迷惘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关注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在追求个体自由与表达情感上更为明显。两者都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