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十首》

时间: 2025-01-22 14:30:57

古书蹖驳承讹久,新义支离折衷难。

孔墨达观无异道,触蛮角立有争端。

壁中科斗经传写,甕里醯鸡味笔残。

老子暮年亲勘破,束书阁上不须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书蹖驳承讹久,新义支离折衷难。
孔墨达观无异道,触蛮角立有争端。
壁中科斗经传写,甕里醯鸡味笔残。
老子暮年亲勘破,束书阁上不须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古籍的复杂态度,古书因为流传久远而积累了许多错误,与新义之间难以调和。孔子和墨子的思想没有本质的差异,但在一些问题上却会产生争论。墙上写满了经典的注解,书中所留的文字却显得残缺不全。老子在晚年时已能看透这些道理,书架上的那些书籍不必再去翻阅。

注释:

  • 蹖驳:书籍的残缺和错误。
  • 新义:新的解释或意义。
  • 孔墨:指孔子和墨子,代表儒家与墨家的思想。
  • 触蛮角立:指在一些争论中容易产生冲突。
  • 壁中科斗:墙上记录了许多学问的争论。
  • 甕里醯鸡:比喻笔墨的味道已经变得残缺。
  • 老子:道家创始人,晚年对道理的深刻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仲明,号石庵,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在诗词创作上继承并发展了唐诗的传统,风格豪放而意境深远,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杂兴十首》是刘克庄在动荡的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古代经典的思考和对当时社会思想混乱的忧虑。这首诗特别强调了对古书的质疑,反映出学术界关于经典解释的争论与困惑。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这首诗通过对古书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批判。诗中提到的“古书蹖驳承讹久”,揭示了古籍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错误,反映出对文本真实性的怀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义与旧义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诗人感受到知识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意图通过这首诗呼唤一种对话与理解。

孔子与墨子的思想被并置,表现出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之间,也难免产生争端,暗示了学术讨论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诗的最后两句则以老子的智慧为结尾,表明对书本知识的超越,强调个人的领悟与实践的重要性。

整首诗展现了刘克庄的哲学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注,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既具学术价值,又富有哲理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书蹖驳承讹久:古籍因长久流传而积累了很多错误。
  2. 新义支离折衷难:新的解释和旧的含义难以调和,形成了对立。
  3. 孔墨达观无异道:孔子和墨子的思想本质上没有差异。
  4. 触蛮角立有争端:在一些边缘问题上引发了争论。
  5. 壁中科斗经传写:墙上写满了书籍的注释和争论。
  6. 甕里醯鸡味笔残:书中的内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品味。
  7. 老子暮年亲勘破:老子在晚年时已能看透这些道理。
  8. 束书阁上不须看:书架上的书籍不必再去翻阅,强调了智慧的个人领悟。

修辞手法:

  • 对仗与排比:诗中使用了对仗和排比的手法,如“古书蹖驳承讹久,新义支离折衷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甕里醯鸡”比喻书中内容的残缺,形象生动。
  • 反讽:通过对古籍的批判,反映出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古籍的批判,强调个人智慧和实践的重要性,是一种对知识传承的再次审视和自我超越的呼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书:象征着传统与历史,承载着文化的积淀。
  • 孔墨:象征着经典思想的两大派别,反映出学术争论的复杂性。
  • 老子:象征着智慧与洞察,代表对真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古书蹖驳承讹久”这一句中,“蹖驳”指的是什么?

    • A. 错误
    • B. 正确
    • C. 辩论
  2. “新义支离折衷难”的意思是:

    • A. 新的解释与旧的难以调和
    • B. 新的解释很好
    • C. 没有解释
  3. 最后一句“束书阁上不须看”表达了什么?

    • A. 书籍很重要
    • B. 书籍不再需要翻阅
    • C. 书籍需要仔细研究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刘克庄 vs. 陶渊明:两者都关注人文思想的传承,但刘克庄更注重对古籍的批判与反思,而陶渊明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与人生态度的宁静。
  • 刘克庄 vs. 李白:刘克庄的诗歌更具哲理性,李白则偏重于豪放与奔放的情感表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刘克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华古典诗词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