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咏并蒂莲》

时间: 2025-01-26 01:56:55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

白话文翻译

在灯光昏暗的地方,玉佩的声响渐渐消失,霓裳羽衣也已脱去,二人相对,细心梳理着红妆。
柔和的风送着藕丝般的莲花轻轻漂浮,俩人低头轻声商量着心事。
这种深厚的情感,令人心痛,望着夕阳西下,愈加感伤。
花香和色彩已经消散,却又在明月下的小银塘中重新滋生。
桃根和桃叶终将相守,伴着温柔热情的双宿鸳鸯。
菰米飘残,乌云渐聚,仿佛在同一个梦中寄托在潇湘的水畔。

注释

  • 阑珊:意为光线微弱,昏暗;这里形容夜晚的灯光。
  • 霓裳:指霓裳羽衣,古代一种华丽的服装。
  • 藕丝:比喻莲花的根茎,形态柔美。
  • 脉脉:形容目光含情。
  • 色香空尽:形容花香花色已尽,意指美好事物的消逝。
  • 双宿鸳鸯:比喻恩爱夫妻。
  • 菰米:一种水生植物,意指秋冬时节的衰败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705),字容若,号柳泉,清代词人,满族人。其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常描写离愁别绪和爱情苦闷,是清初著名的词人之一。

创作背景

《一丛花·咏并蒂莲》创作于纳兰性德晚年时期,正值其人生的低谷,情感上受到挫折。他以莲花为主题,寄托对爱情的深切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一丛花·咏并蒂莲》通过对并蒂莲的描绘,表达了深厚的情感和对爱情的苦涩体验。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两人相对而坐的温馨场景,展现了恋人间的柔情与私语。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美好的时刻,而随后的情感转折则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苦楚,尤其是“十分心苦”的描述,传达了对爱情的深切渴望和内心的苦痛。

诗中后续的意象如“明月小银塘”“桃根桃叶”,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爱情恒久与美好的追求,显示了即使在困苦中,爱依然能带来希望和温暖。结尾部分“菰米漂残,沈云乍黑”生动描绘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象征着人生的沉浮与无常,这种对比更突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描绘了夜色下,两个相爱的人互相整理妆容,暗示温柔的情感。
  •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藕丝随风飘动,与对方低声交谈,传达出温馨与私密。
  •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情感深厚,却也充满苦楚,夕阳西下映射出内心的忧伤。
  • 色香空尽转生香,明月小银塘:花色香气虽已消逝,但在明月下依然能感受到新的希望。
  • 桃根桃叶终相守,伴殷勤双宿鸳鸯: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渝,桃花寓意美好爱情。
  • 菰米漂残,沈云乍黑,同梦寄潇湘:生活的艰辛与波折,梦寄于潇湘水畔,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莲花比作爱情,增添诗意。
  • 拟人:将风、月等自然元素赋予情感,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 对仗:如“桃根桃叶”与“双宿鸳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瞬间的珍惜,又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传达了一种深情而又苦涩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并蒂莲: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寓意二人相互依偎。
  • 月亮:常常象征思念与孤独,代表了诗人心中未尽的情感。
  • 桃花:象征爱情的美好与甜蜜,传达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阑珊”意思是: A. 明亮
    B. 昏暗
    C. 清晰
    D. 温暖

  2. “双宿鸳鸯”指的是: A. 夫妻恩爱
    B. 朋友相伴
    C. 兄弟情深
    D. 孤独旅行

  3. 诗人用什么意象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 A. 菰米
    B. 桃根桃叶
    C. 明月
    D. 藕丝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纳兰性德的《咏并蒂莲》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关注于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表达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两者都体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但在表现手法和意象选择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纳兰性德诗词集》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