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望海》

时间: 2025-01-11 07:54:38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望海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
任将蠡测笑江湖。
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鳖无。
竿拂珊瑚。
桑田清浅问麻姑。
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海上景象,蜃楼的轮廓模糊可见,踏浪而行,我忍不住惊呼。任凭小蠡(古代的一种测水深的器具)来测量这江湖的深浅。沐浴在阳光之下,夜晚又在月光中沐浴,我想乘着木筏去往远方。钓到的只是一种六鳖的海鲜,鱼竿轻轻掠过珊瑚。我在清浅的桑田里询问麻姑(道教传说中的女仙),水气弥漫,仿佛天水相连,那正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注释

字词注释:

  • 蜃阙:蜃楼,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 蠡测:用小蠡测量水深。
  • :木筏。
  • 六鳖:一种海鲜。
  • 桑田:指海水变为陆地,暗指古代的变迁。
  • 麻姑:道教中的女仙,象征长生不老。
  • 蓬壶:传说中的仙岛,象征仙境。

典故解析:

  • 蜃楼:古人相信蜃楼是海中出现的幻影,象征不真实的美好。
  • 麻姑:她是道教的女神,常与长生仙境相联,寓意追求仙境和长生不老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人,清代著名词人,才华横溢,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理,是清代词坛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纳兰性德的游历之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浪淘沙·望海》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词作。词中以蜃楼和踏浪的意象开篇,构建了一个梦幻而又真实的海洋世界。蜃阙的模糊与海浪的惊呼,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生动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灵动的境界。接着,作者用“任将蠡测笑江湖”一句,表现出对生活的洒脱态度,面对浩瀚江湖的深浅,他不在乎,只在乎心中所向。

“沐日光华还浴月”一句,展现了日夜交替的美丽,也暗示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在这片自然中,作者又渴望乘船出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尽管最终钓到的只是“六鳖”,这并未让他失落,反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乐趣。

词的最后,麻姑与蓬壶的出现,将现实与梦境结合,表达了对长生、不老与理想境界的追求。纳兰性德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出一个既现实又理想的海洋世界,表达了他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和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蜃阙半模糊:描述蜃楼的迷离状态,暗示美好的事物往往难以捉摸。
  • 踏浪惊呼:表现出游玩时的兴奋与惊喜。
  • 任将蠡测笑江湖:对江湖的深浅不以为意,展现一种豁达。
  • 沐日光华还浴月:日月交替,暗示时间的流转。
  • 我欲乘桴:表达出渴望远行的心情。
  • 钓得六鳖无:钓鱼的结果平淡,然而并不失落。
  • 竿拂珊瑚:描绘出美丽的海底世界。
  • 桑田清浅问麻姑:向古代神话中的仙女询问,体现了对长生的向往。
  • 水气浮天天接水:描绘出水天相接的美景。
  • 那是蓬壶:暗示理想的归宿与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蜃阙比喻梦幻。
  • 拟人:水气“接水”,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整首词在意象上形成对仗,如日与月、日光与水气。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了在面对人生的无常时,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蜃阙:梦幻与现实的结合。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
  • 珊瑚:美丽的自然景观,象征生命的丰富性。
  • 麻姑:代表长生与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
  • 蓬壶:象征着理想的仙境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蜃阙半模糊”中的“蜃阙”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海鲜
    B. 海市蜃楼
    C. 一种建筑

  2. 诗中提到的“麻姑”是谁? A. 古代的女神
    B. 渔夫
    C. 传说中的仙女

  3. 诗人对江湖的态度是什么? A. 认真测量深浅
    B. 不以为意,洒脱面对
    C. 非常惧怕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达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哲理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纳兰性德与李清照的作品都充满了情感与对自然的描绘,但前者更注重于理想与洒脱的态度,而后者则多表现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