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夕》

时间: 2025-04-27 23:01:45

雕栏绣幕衬瑶台,纪胜蜃楼海市开。

月照龙旗随辇驻,风吹雉尾破涛来。

炉烟凝碧浮仙佩,银炬摇红映寿杯。

此夕宸游全盛世,歌声两岸共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雕栏绣幕衬瑶台,
纪胜蜃楼海市开。
月照龙旗随辇驻,
风吹雉尾破涛来。
炉烟凝碧浮仙佩,
银炬摇红映寿杯。
此夕宸游全盛世,
歌声两岸共徘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晚的繁华景象:雕花的栏杆、绣制的帷幕衬托着瑶台;胜景如蜃楼般在海面上显现。月光照耀着悬挂的龙旗,随行的车辇停了下来;微风拂动着雉尾,带来海浪的声音。炉中的烟雾凝聚成碧色,仿佛仙人的佩饰在空中飘浮;银色的烛光摇曳,映照着寿杯的红色。今晚的宸游是盛世的象征,歌声在两岸间回荡,令人陶醉。

注释:

字词注释:

  • 雕栏:雕刻精美的栏杆。
  • 绣幕:绣有花纹的帷幕。
  • 瑶台: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美好、祥和。
  • 蜃楼:海市蜃楼,因海面折射而出现的虚幻景象。
  • 龙旗:古代帝王的旗帜,象征权力。
  • 雉尾:指雉鸟的尾羽,形容风的轻柔。
  • 炉烟:香炉中燃烧香料产生的烟。
  • 仙佩:仙人佩戴的装饰,象征高贵和神秘。
  • 宸游:指帝王的出游。
  • 盛世:繁荣昌盛的时代。

典故解析:

“蜃楼海市”典出《庄子》,讲述了虚无缥缈的幻境,常用来比喻繁华却不真实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倪亮采,清代诗人,以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文景观著称,作品风格清新、细腻,善于用细致的笔触描绘自然与生活的美好。

创作背景:

《春夕》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春晚的盛况,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繁荣景象的赞美。

诗歌鉴赏:

《春夕》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晚的繁华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春夜。开头的“雕栏绣幕”给人一种华丽的视觉感受,接着“纪胜蜃楼”则将现实与幻境结合,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月照龙旗”表明了夜晚的宁静与庄重,而“风吹雉尾”则传达出一种轻快的生机。整首诗在描写细节上,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盛世繁华的热爱与赞颂。结尾的“歌声两岸共徘徊”,不仅是对美好景象的总结,也让人感受到那种共鸣与欢快,暗示着人们在这样的盛世中同享快乐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雕栏绣幕衬瑶台:华丽的栏杆和绣制的幕帷映衬着瑶台,描绘出一个富丽堂皇的场景。
  2. 纪胜蜃楼海市开:描绘了一种如蜃楼般美丽的景象,形象地展示了夜晚的幻想与美好。
  3. 月照龙旗随辇驻:月光照耀下,龙旗随车辇停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
  4. 风吹雉尾破涛来:微风轻轻拂动,带来了海浪的声音,展现出春夜的生动气息。
  5. 炉烟凝碧浮仙佩:炉中青烟缭绕,如同仙人的佩饰在空中漂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6. 银炬摇红映寿杯:银烛摇曳的红光映照着寿杯,象征着庆祝和吉祥。
  7. 此夕宸游全盛世:今晚的出游是盛世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歌声两岸共徘徊:歌声在两岸间回荡,展现了人们的欢愉与共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雕栏绣幕”与“炉烟凝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蜃楼海市”比喻虚幻的美好,强化了诗的意境。
  • 拟人:如“风吹雉尾”,赋予自然以生命,增强了动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春夜的热爱,歌颂了盛世的繁华与和谐,表达了人们在美好生活中的欢愉与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栏:代表华丽与精致。
  • 蜃楼:象征虚幻与美好。
  • 龙旗:象征权力与尊贵。
  • 炉烟:象征宁静与神秘。
  • 寿杯:象征祝福与庆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雕栏绣幕”形容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华丽的场景
    C. 战争场面

  2. 填空题:诗中“月照龙旗随____驻”中,“辇”指的是什么?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蜃楼”是现实中存在的景象。
    正确 / 错误

答案:

  1. B
  2. 辇指的是车辇。
  3. 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对比《春夕》和杜甫的《春夜喜雨》,前者更注重描绘华丽的场景和繁荣的气氛,而后者则侧重于自然的细腻与内心的感受。两者在意象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春夜情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