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

时间: 2025-01-26 07:11:26

自昔人歌蜀道难,天彭井络剑锋看。

蚕丛空割三分地,鸟道还纡十八盘。

半壁军储支楚堑,连年烽火达长安。

轻身报国崎岖尽,忍听哀猿堕泪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昔人歌蜀道难,
天彭井络剑锋看。
蚕丛空割三分地,
鸟道还纡十八盘。
半壁军储支楚堑,
连年烽火达长安。
轻身报国崎岖尽,
忍听哀猿堕泪寒。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就唱着蜀道的艰难,
天彭山上,井口边,剑锋似的路途在眼前。
蚕丛山空着割去了三分之地,
鸟道蜿蜒,曲折的路有十八个盘旋。
半壁的军队储备支撑着楚国的堑壕,
连年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我身轻如燕,愿为报国尽力,
却忍不住听到哀猿的悲鸣,泪水寒冷。

注释:

  • 蜀道:指的是通往四川的道路,因其艰难而著称。
  • 天彭:指天彭山,位于四川,因其险峻而著名。
  • 蚕丛:古代地名,指蚕丛山,象征地理的复杂。
  • 鸟道:比喻曲折的山路。
  • 楚堑:指楚国的防线或堑壕,象征战争背景。
  • 烽火:指战争中的信号,象征战乱频繁。
  • 轻身报国:表达了诗人愿意为国尽忠的志向。

典故解析:

  • 蜀道难:出自《乐府诗集》,反映了古人对蜀道艰险的感慨。
  • 连年烽火:意指战乱不断,烽火传递信息的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兆鏊,明代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而闻名。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社会动乱,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

创作背景:

《剑阁》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以蜀道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及忠诚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个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歌鉴赏:

《剑阁》通过对蜀道艰难的描绘,展现出一种悲壮的情怀。开头两句提到“蜀道难”,即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蜀道的艰险不仅是地理上的,也是历史上无数英勇战士们所经历的艰难旅程。接着,诗人用“天彭井络剑锋看”形象地描绘出剑阁的险峻,仿佛可以感受到那种攀登的艰辛。

中间几句提到“蚕丛空割三分地,鸟道还纡十八盘”,通过对比,展示出蜀道的复杂与曲折。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步步为营”的艰辛。

最后几句“轻身报国崎岖尽,忍听哀猿堕泪寒”则将个人的情感提升到国家的高度,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深切的忧虑与责任感,虽身处险境,却愿意为国奉献。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既有对国家的热爱,也有对历史的思考,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昔人歌蜀道难:古人曾经歌颂蜀道的艰难,暗示诗人对历史的继承与反思。
  2. 天彭井络剑锋看:描绘蜀道的险峻,形象生动,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险恶。
  3. 蚕丛空割三分地:揭示了蜀地的复杂地形,表现出历史的变迁与无奈。
  4. 鸟道还纡十八盘:强调道路的曲折,暗示艰难的旅程与历史的反复。
  5. 半壁军储支楚堑:反映了战争的背景,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
  6. 连年烽火达长安:战争不断,烽火延绵,显示出国家的危机。
  7. 轻身报国崎岖尽:表达了诗人报国的决心与勇气。
  8. 忍听哀猿堕泪寒:最终以感性的情绪收尾,使得全诗情感愈加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剑锋”比喻蜀道的险峻。
  • 拟人:哀猿的悲鸣给人以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思,表现了诗人愿为国尽忠的决心,同时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情感基调既有悲壮,也有坚定,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蜀道:象征艰难与挑战。
  • 剑阁:象征险峻、坚韧的意志。
  • 烽火:象征战争与动乱。
  • 哀猿:象征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剑阁》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黎兆鏊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蜀道”主要指什么?

    • A. 一条平坦的道路
    • B. 一条艰难的山路
    • C. 一条河流
  3.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悲壮
    • C. 轻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李白):描绘了蜀地的美丽与艰辛。
  • 《望庐山瀑布》(李白):对自然的描绘与感悟。

诗词对比:

  • 《蜀道难》(李白)与《剑阁》:两者都描绘了蜀道的艰难,但李白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而黎兆鏊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责任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