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再过昭君墓》
时间: 2025-01-27 04:08:30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鹧鸪天 再过昭君墓
作者: 金启孮 〔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碱地低洼老树倾。谁云青冢草长青。
讹传古迹留边地,误颂和亲说竟宁。
光禄塞,汉家营。琵琶上马便休兵。
烽烟一熄全遗忘,战士军前半死生。
白话文翻译:
在碱土低洼的地方,老树已经倾斜。谁说那青色的坟墓上草木常青呢?
古迹的误传留在边地,和亲的传说却说到宁静。
光禄塞,汉家的营地。琵琶声起,马儿停下,便不再打仗。
烽火一熄,所有的都被遗忘,战士们在军前的生死已然成半。
注释:
- 碱地:指含盐分的土地,通常土质贫瘠。
- 青冢:指的是昭君的坟墓,传说中草木常青。
- 讹传:错误的传说或传递。
- 和亲:指古代王朝通过婚姻联姻来维护和平的政策。
- 光禄塞:古代地名,可能指汉朝的某个重要关口。
- 琵琶:古代乐器,象征和平与安宁。
- 烽烟:战火,战争的象征。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昭君”即王昭君,汉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和亲而被送往匈奴,成为和亲的象征;而“光禄塞”则可能与汉朝的边疆防御有关,涉及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诗人通过对比古今,反映了战争的无情与历史的遗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启孮,字雨华,号澄怀,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古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常融入历史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以及对历史遗忘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人生命运的关注。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再过昭君墓》通过描绘昭君墓的景象,引发了对历史和战争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碱地低洼老树倾”描绘荒凉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似乎昭示着历史的沧桑与无情。接着,诗人质疑“谁云青冢草长青”,揭示了对美好传说的怀疑,表明历史的真实往往与美好记忆相悖。
在第三联中,诗人提到“琵琶上马便休兵”,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既有对和平的向往,也有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深刻反思。最后一句“烽烟一熄全遗忘”,将战争的惨烈与历史的遗忘紧密相连,使人感受到历史的无情与人类的脆弱。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探讨了战争、和平与历史遗忘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碱地低洼老树倾:描绘了一幅荒凉的景象,暗示历史的破败。
- 谁云青冢草长青:质疑美好的传说,反映历史的真实与虚幻。
- 讹传古迹留边地:指出历史遗迹的错误传说,强调历史的复杂性。
- 误颂和亲说竟宁:反映古代和亲政策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冲突。
- 光禄塞,汉家营:点明历史背景,强调汉朝的防线与战争。
- 琵琶上马便休兵:象征和平的渴望,呈现战争与音乐的对比。
- 烽烟一熄全遗忘:揭示战争结束后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及无知。
- 战士军前半死生:强调战争带来的生死与无常,深刻反思人类命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琵琶”象征和平与安宁。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工整的对仗,例如“光禄塞,汉家营”。
- 反讽:对“青冢草长青”的讽刺,揭示现实与传说的反差。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战争的思索与对和平的渴望,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类命运的脆弱,最终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老树:象征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脆弱。
- 青冢:昭君的坟墓,象征着美好记忆与历史的遗忘。
- 琵琶:象征和平与安宁,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烽烟:战争的象征,代表历史的冲突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青冢”是指谁的坟墓?
a) 王昭君
b) 李白
c) 杜甫
答案: a) 王昭君 -
填空题:诗中“烽烟一熄全遗忘”表达了对__的深刻反思。
答案: 战争 -
判断题:诗中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美好传说的怀疑。 (对/错)
答案: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探讨历史与个人情感。
- 《春望》杜甫:反映战争带来的国破家亡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金启孮《鹧鸪天》 vs 杜甫《春望》:
- 主题:两者都反映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金启孮更关注历史的遗忘,而杜甫则强调现实的痛苦。
- 风格:金启孮的语言更加凝练,情感更加内敛,而杜甫则直白且激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了解更多古典诗词的背景与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深入研究古典文学的发展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