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病怯心凉睡起迟,秋风已到最高枝。
人间摇落吾何恋,生死苍茫有梦知。
天渺渺,柳依依。远山尽处白云迷。
晚来一片朦胧月,化作霏微雨湿衣。
白话文翻译:
我因生病而心情烦闷,早晨醒来时已是很晚,秋风已吹到树梢。
世间的纷扰与离别,我又何必留恋呢?生与死的浩瀚无边,唯有梦境可知晓。
天空辽阔,柳树轻轻摇曳,远方的山峦似被白云所遮掩。
傍晚来临,朦胧的月光洒下,化作细雨湿润了我的衣衫。
注释:
- 病怯:因病而感到虚弱和忧虑。
- 心凉:心情冷淡,感到凄凉。
- 摇落:指自然界中树叶或花瓣的凋谢,也暗示人生的无常。
- 苍茫:广阔而模糊,形容生死之事的不可知。
- 渺渺:形容遥远而又模糊的样子。
- 霏微雨:细小而轻柔的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祁,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受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作品常带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伤,风格多样,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作者生病之际,正值秋季,秋风起时,作者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借助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以秋风的凛冽和自然景象为引子,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通过“病怯心凉睡起迟”描绘了诗人因病而感到的无力与无奈,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接着,秋风的到来,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使得诗人对世间的缠绵与离别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尤其是“人间摇落吾何恋”,直接表达了对人世间尘世繁华的冷漠与放下,展示了生死的苍茫与无常。
转而描绘的自然景象,天渺渺、柳依依,构建出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氛围,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在生死面前,自然依旧在变化。最后一句“化作霏微雨湿衣”,则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内心的感受与自然景象相结合,给人一种朦胧而清新的感受,似乎在倾诉着生命的脆弱与美好。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病怯心凉睡起迟”:因病而心情忧郁,醒得很晚。
- “秋风已到最高枝”:秋风已经吹到了树的最高处,暗示季节的变换。
- “人间摇落吾何恋”:世间的纷扰与离别,我又何必留恋呢?
- “生死苍茫有梦知”:生与死的浩瀚无边,唯有梦境可知晓。
- “天渺渺,柳依依”:天空辽阔,柳树轻轻摇曳。
- “远山尽处白云迷”:远方的山峦似被白云所遮掩,构建出一种朦胧感。
- “晚来一片朦胧月”:傍晚时分,月光变得朦胧。
- “化作霏微雨湿衣”:月光化作细雨,湿润了衣衫。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生死苍茫”比喻人生的无常。
- 拟人:如“柳依依”给柳树赋予了人情。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沉思与对自然的感悟,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无奈与对生命无常的理解。
意象分析:
- 病:象征着脆弱与无力。
- 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柳:常象征离别与思念。
- 月:象征孤独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病怯心凉”的意思是: A. 生病而感到虚弱
B. 心情愉悦
C. 精力充沛
D. 睡得很早 -
“秋风已到最高枝”表达了什么? A. 秋天即将结束
B. 季节的变迁
C. 风很大
D. 树木很高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祁与辛弃疾的诗作都涉及到秋天的主题,但李祁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孤独,而辛弃疾则更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解析》
- 《宋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