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27 03:34:48

枕上清风午梦残。

华胥东望海漫漫。

湖山似要闲身管,花柳难将病眼看。

三径在,一枝安。

小斋容膝有馀宽。

鹿裘孤坐千峰雪,耐与青松老岁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元好问 〔金朝〕
枕上清风午梦残。
华胥东望海漫漫。
湖山似要闲身管,
花柳难将病眼看。
三径在,一枝安。
小斋容膝有馀宽。
鹿裘孤坐千峰雪,
耐与青松老岁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午后清风中沉醉于梦境,但梦境已然破碎。他向东望去,看到海洋的辽阔;湖光山色仿佛在召唤他去闲游,但花柳的美景却让他难以直视。小路依然在,枝头的花朵似乎给予他一些安慰。小书斋的空间也宽敞舒适,适合独自坐下。即使穿着鹿皮的裘衣,独自坐在千峰之间,依旧能忍受岁月的寒冷,与青松相伴度过寒冬。

注释:

  • 华胥:传说中的一种美好的梦境,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指代理想的境地。
  • 闲身管:闲适地管理、照料的意思。
  • 病眼:指因年老或疲惫而视力不佳的眼睛。
  • 三径:指三条小路,常用来形容隐逸的环境。
  • 鹿裘:用鹿皮制成的衣服,象征富贵或闲适的生活。
  • 千峰雪:形容山峰的景象,表示环境的清冷与孤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1257),字天锡,号庵庐,金代诗人、词人、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而婉约,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金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作者通过描绘宁静自然的意象,表达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鹧鸪天》展现了元好问内心的矛盾和孤独。诗的开篇以“枕上清风午梦残”引入,表现了午后轻风拂面的惬意,却又随即意识到梦境的破灭,揭示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无奈。接着“华胥东望海漫漫”显示了对辽阔世界的向往,仿佛在追寻一个理想的境界。然而,诗中又提到“花柳难将病眼看”,这句揭示了年岁渐长,眼前的美景也无法令其心动,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叹息。

后四句描绘了诗人在小斋中独坐的情景,虽环境优雅,但“鹿裘孤坐千峰雪”的形象,则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清冷的气氛,诗人似乎在与大自然的岁寒相抗争,表现出坚韧的精神。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既有对自然的欣赏,又有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枕上清风午梦残。”:清风拂面,午后的梦境已经醒来,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惆怅。
    2. “华胥东望海漫漫。”:向东望去,看到海的辽阔,意象中透出一种无边的向往。
    3. “湖山似要闲身管,”:湖光山色似乎在召唤他去闲游,表现出对自然的渴望。
    4. “花柳难将病眼看。”:美好的花柳景色,却因老去而难以欣赏,反映出面对美好却无力的无奈。
    5. “三径在,一枝安。”:小路依旧存在,偶尔的花枝给人以安慰。
    6. “小斋容膝有馀宽。”:小书斋空间宽敞,象征一种独处的悠闲。
    7. “鹿裘孤坐千峰雪,”:穿着鹿皮衣物,在千峰雪中独自坐着,表现出孤独和清冷。
    8. “耐与青松老岁寒。”:能够忍受与青松一起度过寒冷的岁月,体现出一种坚韧的品格。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华胥”指代理想的境地,营造出梦幻的意象。
    • 拟人:湖山似乎在召唤,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鹿裘孤坐千峰雪”与“耐与青松老岁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年华流逝、孤独感的感叹,展现了诗人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意象分析:

  • 清风:象征自然的宁静与舒适。
  • 华胥:代表理想与梦境的美好。
  • 湖山: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向往。
  • 花柳:象征青春与美好,但又隐含时光流逝的无奈。
  • 鹿裘:象征富贵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 青松:代表坚韧与持久,适应环境的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华胥”指代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境地
    C. 自然景色

  2. “病眼”在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美好事物的无奈
    C.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中的“鹿裘孤坐千峰雪”表达了什么? A. 热闹的生活
    B. 孤独与清冷
    C. 追求财富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苏轼《定风波》

诗词对比

  • 元好问与李白的作品在自然描绘上有相似之处,但李白更侧重于豪放与奔放,而元好问则更加细腻与内敛。两者的风格反映了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李白追求自由与激情,元好问则展现出孤独与思索。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