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亭燕 旅燕》
时间: 2025-04-28 17:50: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拂水衔花一片。恰睹双双轻燕。
问尔故巢何处是,似向主人依恋。
飞去又飞来,恐被秋风吹倦。
谁系红绡堪羡。谁寄锦书如面。
冷落江南烟水候,曾到旧家庭院。
我自故乡遥梦,入关河愁断。
白话文翻译
水面轻轻拂动,一片花瓣在燕子口中。正好看到那对轻盈的燕子。
我问你们的旧巢在哪里,似乎对主人有着依恋。
你们来来去去,恐怕会被秋风吹得疲倦。
谁用红绸系住你们,让人羡慕?谁寄来锦书,仿佛面见?
江南的烟水寂寞等待,曾经到过的旧家庭院。
我在故乡遥遥梦回,进入关河愁绪已断。
注释
- 拂水:轻轻拂动水面。
- 衔花:口中叼着花瓣。
- 故巢:旧的巢穴。
- 红绡:红色的绸子,象征美好。
- 锦书:用锦缎书写的信,形容信件的珍贵和美好。
-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文化气息浓厚。
- 家庭院:指旧时的家园,带有思乡情感。
典故解析
"江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提及的地方,以水乡风光和文人墨客著称,象征着柔美与细腻。"关河"则是指长城和河流,常用来表示边疆,寓意思乡和离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元恺,清代诗人,历任官职,深受文人雅士的尊敬。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旅途之中,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寄托了对燕子自由飞翔的羡慕之情。诗中通过燕子的形象,传达出离别的愁苦与归属的渴望。
诗歌鉴赏
《离亭燕》通过燕子这一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开头的“拂水衔花一片”,描绘出燕子在水面飞舞的轻盈姿态,瞬间抓住了读者的视线,这种灵动的画面既美丽又富有生机。接着,诗人通过提问揭示了对燕子归巢的关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
“飞去又飞来,恐被秋风吹倦”,此句表达了燕子的自由与秋天的萧瑟,暗含着对流逝时光的感慨;而“谁系红绡堪羡,谁寄锦书如面”,则展现了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对亲情的思念。最后一联“我自故乡遥梦,入关河愁断”,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形成了情感的闭环,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拂水衔花一片:描绘了燕子在水面飞翔的情景,生动形象。
- 恰睹双双轻燕:燕子成双而飞,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 问尔故巢何处是:表达了对燕子归处的好奇,映射出对故土的思念。
- 似向主人依恋:燕子似乎与主人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 飞去又飞来,恐被秋风吹倦:表达了对燕子自由飞行的羡慕,同时也隐含了对秋天来临的无奈。
- 谁系红绡堪羡:对于美好情感的向往与羡慕。
- 谁寄锦书如面:思念之情的寄托,表现出对亲情的渴望。
- 冷落江南烟水候:描绘江南的寂寞景象,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曾到旧家庭院: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
- 我自故乡遥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梦幻般的渴望。
- 入关河愁断:最后的绝望与无奈,情感达到高潮。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燕子象征自由与思乡之情。
- 拟人:燕子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飞去又飞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沉,是对离别与孤独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燕子:象征自由和归属,承载着诗人的思乡情感。
- 江南烟水:代表着温柔与思念,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 红绡与锦书:象征着美好情感的寄托与传递,增添了诗的情感层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故巢”是指什么? A. 燕子的旧巢
B. 诗人的家乡
C. 江南的烟水 -
诗中“飞去又飞来”描绘了什么情景? A. 燕子在空中飞舞
B.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C. 秋风的萧瑟 -
“谁系红绡堪羡”中的“红绡”代表了什么? A. 红色的绸子
B. 美好的情感
C. 旧时家庭院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和此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李白的作品强调了孤独的夜晚,而董元恺则通过燕子的意象展现了离别的轻盈与愁绪的深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董元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