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殿丞知眉山县
司马光
畴昔侍严亲,俱为采服人。
游兰已多益,得桂复同春。
风树悲驭异,萍波聚散频。
峡中尽遗事,何处不沾巾。
白话文翻译:
从前我曾侍奉皇亲,和您都是朝中的官员。
游玩兰花已多次受益,获得桂花的春天又回到了我们这里。
风吹树木使人感到悲伤,浮萍在水面上聚散无常。
在峡谷中尽是遗留的往事,哪里不让我泪水沾湿手巾呢?
注释:
- 畴昔:从前,过去的时光。
- 侍严亲:侍奉皇亲,指的是在朝廷上工作的官员。
- 采服:指朝廷上的官员,采纳和服从命令。
- 游兰:游玩兰花,象征着享受生活的乐趣。
- 得桂:获得桂花,意味着获得荣誉和成功。
- 悲驭异:悲伤的状况与他人不同,可能指个人的感受。
- 萍波聚散:浮萍在水面上时聚时散,象征着人生的无常。
- 峡中尽遗事:在峡谷中留下的往事,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典故解析:
“游兰”与“得桂”常用来指代官场中的得失与荣华,兰与桂都是名花,寓意高雅与成功。诗中提到的“峡中尽遗事”则可能指代历史的沉淀与个人的回忆,表现对过往的追忆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强调历史的教训与借鉴。其诗词风格清新,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司马光在送别朋友王殿丞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王殿丞即将任职眉山县,诗中充满了友谊的温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人生变化的感慨。开头两句回忆往昔,展现出两人同在朝廷的身份与共同的经历,营造了一种亲切感。随后,诗人以自然景象的描写,表现出生活的无常与人事的变迁。风树与萍波的意象交织,传达出离别时的悲伤与不舍,使得全诗情感更为深刻。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思念与泪水的意象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整体来看,这首诗在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折射出人际关系的复杂与人生轨迹的不可预知,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畴昔侍严亲,俱为采服人。”:回忆过去,两人曾是朝廷的官员,关系密切。
- “游兰已多益,得桂复同春。”:游玩兰花的乐趣与成功,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风树悲驭异,萍波聚散频。”: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感伤。
- “峡中尽遗事,何处不沾巾。”:对往事的缅怀与感情的流露,泪水沾湿手巾,体现了深切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变迁比作风树与萍波,形象生动。
- 拟人:风树悲,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
-
主题思想: 这首诗围绕离别、怀念和人生无常展开,表现了友情的珍贵与生命的短暂,传达了深厚的人文情感与人生哲理。
意象分析:
- 兰与桂:象征高雅与成功,代表美好的生活与理想。
- 风树与萍波:代表生活的无常与变迁,传达出对友人离去的悲伤。
- 峡与巾:峡谷象征着历史的积淀,手巾则暗示着思念与泪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游兰”与“得桂”象征什么? A. 友情
B. 荣誉与成功
C. 离别
D. 自然风光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感伤? A. 风树与萍波
B. 兰与桂
C. 峡与巾
D. 以上皆是 -
“何处不沾巾”中的“沾巾”是什么意思? A. 流泪
B. 喜悦
C. 愤怒
D. 忧虑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王之涣
- 《送李侍御赴吴州》陆游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送友人》同样表现了离别的感伤,强调友情的珍贵与时光的流逝。
- 陆游的《送李侍御赴吴州》在风景描写上更为细腻,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资治通鉴》
- 相关诗词研究论文与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