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呈景仁》

时间: 2025-02-03 13:36:14

草木正蕃庑,孰知天地秋。

况兹宿雨余,景气益和柔。

消摇愧簪绂,梦想怀林丘。

兹志久未果,素发今已稠。

仰视白日光,浩荡浮云流。

安得黄秸羽,陵风千里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木正蕃庑,孰知天地秋。
况兹宿雨余,景气益和柔。
消摇愧簪绂,梦想怀林丘。
兹志久未果,素发今已稠。
仰视白日光,浩荡浮云流。
安得黄秸羽,陵风千里游。

白话文翻译:

草木正茂盛,谁知道天地已入秋。
更何况刚刚经历了一场雨,景色更加和谐柔和。
我虽心怀理想,却羞愧于身边的华丽装饰,
长久以来理想未能实现,白发已渐渐增多。
仰望着明亮的太阳,浩荡的浮云在空中飘流。
我如何才能拥有一根黄秸(草秆)的羽毛,
借着风的力量,千里遨游?

注释:

  • 蕃庑:茂盛的样子,指草木繁盛。
  • 宿雨余:刚刚下过的雨。
  • 消摇:心情消沉、摇摆不定。
  • 簪绂:华丽的衣物和配饰,指生活的奢华。
  • 志未果:理想未能实现。
  • 素发:白发,指年老或经历沧桑。
  • 黄秸羽:用稻草做的翅膀,象征自由与理想的追求。

典故解析:

  • 黄秸羽:古诗中常用到的象征自由和理想的意象,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庄子》中的逍遥游有相似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儒家思想,强调治国理政的实际经验。

创作背景:

《秋怀呈景仁》写于秋天,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情怀与思想境界。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描绘秋天的景象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对理想的追求。诗中“草木正蕃庑”体现了自然的生机与繁盛,而“孰知天地秋”则引出一种淡淡的惆怅,暗示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况兹宿雨余”,通过雨后的景象来加深秋天的柔和,展现出一种宁静的美。

在情感层面,诗人通过“消摇愧簪绂”表达了对华丽生活的羞愧,暗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对未实现理想的感慨,伴随着“素发今已稠”这一句,表现了时间对追求理想的无情打磨。

最后,诗人以“仰视白日光”与“浩荡浮云流”来象征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渴望,而“安得黄秸羽,陵风千里游”则饱含着对远大理想的希冀,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逐。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有对现实的思考,又有对理想的追求,情感深邃而真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木正蕃庑: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象,草木繁盛,生机盎然。
  2. 孰知天地秋:感叹时间的流逝,秋天的来临使人感到惆怅。
  3. 况兹宿雨余:雨后的自然更加美丽,景气柔和。
  4. 消摇愧簪绂:内心的动摇与对华丽生活的羞愧。
  5. 兹志久未果:理想长久未能实现,感到失落。
  6. 素发今已稠:白发渐多,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沧桑。
  7. 仰视白日光:仰望天空,表现诗人对理想的向往。
  8. 浩荡浮云流:云在空中飘荡,象征自由与无拘束。
  9. 安得黄秸羽:希望拥有自由的象征,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10. 陵风千里游:渴望能够随风而行,追逐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黄秸羽”象征自由与理想。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浩荡浮云流”与“安得黄秸羽”。
  • 意象: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彰显了士人特有的忧思与渴望。

意象分析:

  • 草木:象征生命的繁盛与自然的变化。
  • :时间的流逝,带来思考与感慨。
  • 白发:象征着年华的流逝与理想的未实现。
  • 黄秸羽:自由与理想的象征,展现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草木正蕃庑”意指: A. 秋天的萧瑟
    B. 草木繁盛
    C. 冬天的寒冷

  2. 诗人对现实的感受主要通过哪一句体现? A. 消摇愧簪绂
    B. 安得黄秸羽
    C. 兹志久未果

  3. “黄秸羽”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自由与理想
    C. 暴风雨的来临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司马光的《秋怀呈景仁》更强调内心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求,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之美与宁静的生活。两者在诗风上各有千秋,均展现了对秋天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司马光相关的历史书籍与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