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顷为诸生常受经于钱丈学赋于张丈今乃叨忝同为侍臣蒙钱丈置酒张丈赐诗不胜愧悚之深言志为谢》

时间: 2025-01-27 03:15:39

畴昔胜冠日,曾为绛帐生。

九言闻至教,一顾得虚声。

不意叨严近,于今接老成。

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畴昔胜冠日,曾为绛帐生。
九言闻至教,一顾得虚声。
不意叨严近,于今接老成。
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

白话文翻译:

曾经的辉煌时光,曾在绛帐中为士子。
九言的教诲使我受益,一瞥之间便得到了深刻的领悟。
没想到如今能与尊者相近,接触到了成熟的智慧。
不需要诗酒的恩赐,甘愿侍坐以导引荣华。

注释:

  • 畴昔:从前,过去的。
  • 胜冠日:形容曾经辉煌的日子。
  • 绛帐:绛色的帐幕,古代书院或士子学习的环境。
  • 九言:指经典书籍中的教诲,特别是《论语》等儒家经典中的言辞。
  • 得虚声: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 叨严近:指意外地接近了严肃的老师或长辈。
  • 接老成:接触到成熟的知识或经验。
  • 宁须:不需要。
  • 侍坐:陪伴坐在一起。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绛帐”常用于形容书院或读书的场所,暗示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对教育的重视。九言则是对古代经典言辞的引用,体现出作者的儒家思想与对知识的追求。诗中也反映出对师长的尊重和谦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温公,北宋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以史为鉴”,在政治上提倡稳健与节制。司马光的诗词多反映其人生态度和对教育的重视,风格朴实凝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司马光担任侍臣期间,正值其学术与政治生涯的成熟阶段。诗中表达了他对师长的感激、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自己学识的谦逊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展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成长与对师长的感激之情。首句“畴昔胜冠日”表达了对往昔辉煌岁月的追忆,随之而来的是对学习与教诲的反思。诗中提到的“九言”不仅是对经典的崇敬,更是自身成长的见证,显示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与尊重。

“得虚声”的表达,传达了深刻领悟的瞬间,这种领悟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觉醒。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感叹自己能够接近老成之士,表明他对智慧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地位的谦卑和对师长的敬仰。

最后两句“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则显示出作者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与对精神追求的重视。他宁愿在师长身旁学习,也不愿依赖奢华的宴饮,而这种态度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德与志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畴昔胜冠日”:怀念过去的光辉岁月,强调曾经的成就。
  2. “曾为绛帐生”:暗示在书院中接受教育,人生的起点。
  3. “九言闻至教”:通过经典的教诲得到了重要的启迪。
  4. “一顾得虚声”:在师长的注视下,获得心灵的启发。
  5. “不意叨严近”:没想到能与严谨的老师接触。
  6. “于今接老成”:如今能融入成熟的学问与智慧。
  7. “宁须诗酒赐”:不需要奢华的物质享受。
  8. “侍坐导知荣”:愿意陪伴在师长身边,从中获得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宁须诗酒赐,侍坐导知荣”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知识比作财富,强调其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学问与师长的重要性,展现出作者对知识的追求与对师长的尊重。通过回忆过去的学习经历,表达了对成长过程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绛帐:象征着学习的圣地,代表着知识的积累与启迪。
  • 九言:代表经典的教诲,象征着智慧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司马光的“绛帐”指的是: A. 宴席
    B. 学习的地方
    C. 书店
    D. 官府

  2. “宁须诗酒赐”表达了作者对物质享受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冷漠
    C. 淡泊
    D. 喜爱

  3. 诗中提到的“九言”是指: A. 诗句
    B. 经典教诲
    C. 朋友的劝诫
    D. 个人见解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陆游与司马光: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知识的珍视与对师长的尊重,陆游在诗中更多体现出对家国的忧虑,而司马光则更强调个人的学术成长与精神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相关研究文章
  • 司马光传记与学术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