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
作者:朱藻 〔宋代〕
障泥油壁人归后,
满院花阴。
楼影沈沈。
中有伤春一片心。
间穿绿树寻梅子,
斜日笼明。
团扇风轻。
一径杨花不避人。
白话文翻译:
在泥墙和油壁之间,人们归来之后,
满院花影摇曳。
楼影沉沉。
我心中满是对春天的伤感。
在绿树间穿行,寻找梅子,
斜阳照耀,光影斑驳。
手执团扇,微风轻拂。
小路上杨花飘舞,不惧行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障泥油壁:指的是用泥土和油漆加工的墙壁,形容环境朴实。
- 满院花阴:花阴指树荫,满院的花影照在地上。
- 沈沈:形容楼影显得沉重,可能暗示心情沉重。
- 伤春:对春天的伤感,往往象征着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斜日:太阳偏西,光线柔和。
- 团扇:一种古代女子常用的扇子,象征着温柔和妩媚。
- 杨花:指杨树的花絮,轻盈飞舞。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伤春”常见于古诗中,表达对春天短暂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忧伤。此类情感在唐宋诗词中尤为常见,常用来寄托个人情感与社会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藻(生卒年不详),字子仪,号青溪,宋代诗人,擅长咏物抒怀,作品多表现生活的细腻与感情的真挚。在诗词创作上,朱藻有着独特的风格,常以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采桑子》写作于宋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情。诗中描绘的春日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采桑子》是一首充满情感与细腻描绘的词作,朱藻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传达出对春天的伤感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开头的“障泥油壁”展现了一个朴素的环境,暗示出诗人内心对现实的某种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接着“满院花阴”与“楼影沈沈”的对比,增强了氛围的层次感,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间穿绿树寻梅子”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而“斜日笼明”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柔和的、略带忧伤的情绪。最后一句“一径杨花不避人”则以轻盈的杨花与人们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人们的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接受。
整首词在意象的选择上细腻而丰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将情感与景物完美结合,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流露出的伤感与对春天的怀念,使得这首词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共鸣,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障泥油壁人归后:环境描写,展现归家后的宁静。
- 满院花阴: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花影摇曳,生动形象。
- 楼影沈沈:通过阴影的描写,暗示诗人的心情沉重。
- 中有伤春一片心:直白表达对春天的伤感,情感真挚。
- 间穿绿树寻梅子:体现诗人对自然的探索与热爱。
- 斜日笼明:光影交错,营造出温柔的氛围。
- 团扇风轻:描绘出轻松愉悦的夏日情景。
- 一径杨花不避人:象征生命的流动与不羁,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接受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楼影沈沈”来暗示诗人内心的沉重。
- 拟人:杨花的动作似乎有意避开人群,表现了生命的自由。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深邃,是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阴: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繁荣,体现出诗人的对自然的热爱。
- 楼影:暗示沉重的心情,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
- 杨花:象征着轻盈与自由,反映出生命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障泥油壁”指的是什么?
A. 美丽的花园
B. 朴素的环境
C. 富丽堂皇的宫殿
D. 荒芜的土地 -
诗人对春天的情感是?
A. 喜悦
B. 伤感
C. 不在乎
D. 兴奋 -
诗中提到的“团扇”象征着什么?
A. 劳作
B. 温柔与妩媚
C. 冷漠
D. 斗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与伤感,但更加细腻与婉约;而苏轼的《水调歌头》则更加奔放,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
- 《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