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史馆李学士任和州
事主惟公直,承恩赴历阳。
舟浮淮水远,路绕楚山长。
馆谒僧侵月,郊迎吏蹋霜。
下车难久滞,飞诏即徵黄。
白话文翻译:
这位公直的官员,承蒙恩宠前往历阳。
小舟漂浮在淮水之上,路途绕过楚山绵延。
在馆中拜访僧人时,月光渐渐侵入;
郊外迎接官吏时,霜露已踏上路面。
刚下车就难以久留,飞诏已迅速召我回去。
注释:
- 事主:指事务的负责人或主事者。
- 公直:指为人正直。
- 承恩:接受恩惠或恩宠。
- 历阳:地名,今安徽历阳,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
- 舟浮:小舟漂浮。
- 淮水:指淮河,流经今江苏和安徽。
- 楚山:泛指楚地的山,象征长途旅程。
- 馆谒:在馆中拜访。
- 僧侵月:月光透入寺庙,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郊迎吏:在郊外迎接官吏。
- 蹋霜:脚踩霜露,描绘清晨的寒意。
- 飞诏:快速的诏书,暗示紧急的召唤。
- 徵黄:召回官员,"黄"指代黄纸,古代诏书通常用黄纸书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文兆,宋代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诗歌和文辞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友情、离别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送别李学士赴任的场合,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环境与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送别场景的情感深度。开篇以“事主惟公直”点明李学士的品德,既是对他个人的赞誉,也暗含了对官员清正廉洁的期望与追求。诗中“舟浮淮水远,路绕楚山长”将离别的旅途与心情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对漫长路途的描绘,也透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与祝福。接下来的“馆谒僧侵月,郊迎吏蹋霜”将时间与空间结合,展现出送别的静谧与寒冷,营造了一种愁绪的氛围。最后一句“下车难久滞,飞诏即徵黄”则是对官场生活的真实写照,表现出对官员职责的无奈与急迫,暗示了官场的复杂与忙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微妙与官场生活的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事主惟公直”:直接指出李学士的品格,公正可靠。
- “承恩赴历阳”:他受到了任命,前往历阳工作。
- “舟浮淮水远”:舟行在淮水上,表现出旅途的遥远。
- “路绕楚山长”:路途绵延,暗示长途的艰辛。
- “馆谒僧侵月”:在寺庙中拜访僧人,月光透入,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郊迎吏蹋霜”:在郊外迎接官吏,清晨的霜露,增加了寒意。
- “下车难久滞”:下车后难以停留,突显了急迫的情绪。
- “飞诏即徵黄”:快速的诏书,显示了官场的紧张与责任。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舟浮淮水远,路绕楚山长”,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光、霜露等意象加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传达了离别的惆怅与思念。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离别与责任展开,表现了对李学士的赞美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生活的压力与无奈,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舟:象征旅途与人生,代表着离别与希望。
- 淮水:流淌的水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深远。
- 楚山:象征着长途的艰辛与遥远的思念。
- 月光:代表宁静与思绪的深远,同时暗示着孤独。
- 霜露:象征清晨的寒冷,增添了离别时的愁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李学士所赴的地方是哪个?
- A) 历阳
- B) 淮安
- C) 南昌
-
"馆谒僧侵月"中的"月"主要指代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宁静的环境
- C) 孤独的思绪
-
诗中描述的季节是什么?
- A) 夏天
- B) 冬天
- C) 春天
答案:
- A) 历阳
- B) 宁静的环境
- B) 冬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多体现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待,而释文兆的诗则更加侧重于官场的责任与离别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对宋代诗歌的系统梳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提供古典诗词的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