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
时间: 2025-01-26 05:10:3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有传朝议欲以子瞻使高丽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罢之作诗以纪其事
文章异域有知音,鸭绿差池一醉吟。
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
节髦零落毡吞雪,辩舌纵横印佩金。
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拍海东岑。
白话文翻译
有客人传来朝廷的议论,希望任命苏轼去高丽,而高丽的大臣对他的离去感到惋惜,于是白白地罢免了他,作此诗以纪其事。
这篇文章在异域土地上却有人能懂其意,隔着鸭绿江在那儿醉吟。
才俊的声名传遍倭国,乐天的笔名也流传过鸡林。
节操与风采如雪花般消逝,辩才无碍地如金印般闪耀。
奉使的风流韵事,几乎随浪拍打着海东的高峰。
注释
- 鸭绿江:位于中国与朝鲜的边界,诗中暗指两国的文化交流。
- 倭国:古时指日本。
- 鸡林:指鸡鸣山一带,这里可能是指高丽的地名。
- 节髦:指风采、气节。
- 辩舌:指口才出众的能力。
- 奉使:指受命出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觉,字元方,号东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因其诗文才华被誉为“才子”。他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社会时事的敏锐观察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的创作缘于当时朝廷希望任命著名文人苏轼去高丽任职。由于苏轼在当时的声望以及高丽大臣对此的惋惜,最终未能成行。诗中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绘,体现了对苏轼才华的赞美和对其离去的伤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抒发对苏轼的惋惜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篇“文章异域有知音”便表明了诗人在异国他乡仍能感受到知音的珍贵,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而“鸭绿差池一醉吟”则用地理意象来构建情感的空间,表达了因为距离而产生的共鸣。
接着“颖士声名动倭国,乐天辞笔过鸡林”说明了苏轼的才华不仅在中国境内有名,还远播至倭国和高丽,显示了他在文坛的巨大影响力。诗人用“节髦零落毡吞雪”来形象地表现了苏轼的气节与风采的逐渐消逝,反映了对他被罢免的无奈与惋惜。
最后两句“奉使风流家世事,几随浪拍海东岑”则以浪潮比喻风流韵事,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暗示着即使有才华的人也难逃时局的变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表现出对友人的敬重与惜别,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文章异域有知音:在异国他乡,有人能够理解我的文章与思想。
- 鸭绿差池一醉吟:隔着鸭绿江,微醺之时吟诵诗篇。
- 颖士声名动倭国:才华横溢的士人声名远播至倭国。
- 乐天辞笔过鸡林:乐天的笔名也传到了高丽的鸡林地区。
- 节髦零落毡吞雪:气节与风采如雪花般消逝,令人心痛。
- 辩舌纵横印佩金:口才出众,犹如金印般闪耀光芒。
- 奉使风流家世事:受命出使的风流韵事,令人感慨。
- 几随浪拍海东岑:几乎随波逐流,拍打着海东的高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节髦零落毡吞雪”将气节与风采比作雪,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具有很强的对仗工整感。
- 意象:通过地理意象(如“鸭绿江”、“鸡林”)丰富了诗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的赞美与惜别,反映出诗人对当时文人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文化交融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鸭绿江:象征着中韩文化的交流与联系。
- 倭国:代表着当时的异域文化与影响。
- 节髦:象征着文人的风采与气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鸭绿江”指的是哪个国家的边界?
- A. 中国与日本
- B. 中国与朝鲜
- C. 中国与越南
-
诗中“颖士”的指代是?
- A. 苏轼
- B. 孙觉
- C. 乐天
-
“节髦零落毡吞雪”中的“节髦”意指?
- A. 风采
- B. 学识
- C. 财富
答案
- B. 中国与朝鲜
- A. 苏轼
- A. 风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赤壁赋》:苏轼的另一篇著名作品,展现了其深邃的哲思与对历史的感慨。
- 《水调歌头》:同样是苏轼的代表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人生哲学。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豪情,但风格更加奔放。
- 杜甫的《登高》:则在忧国忧民的情感上更为深沉,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