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沔阳新堤澄澜楼》

时间: 2025-01-27 03:34:39

十二年前暂典州,曾无暇日快登楼。

此来春水生江汉,试倚危栏瞰斗牛。

波起洞庭皆北泛,雪消巴蜀尽东流。

尚书砥柱功勋在,祇要修防处处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沔阳新堤澄澜楼
作者: 刘鸿庚 〔清代〕

十二年前暂典州,
曾无暇日快登楼。
此来春水生江汉,
试倚危栏瞰斗牛。
波起洞庭皆北泛,
雪消巴蜀尽东流。
尚书砥柱功勋在,
祇要修防处处周。

白话文翻译:

十二年前我曾在典州,
那时忙于政务,没时间登楼。
这次春水涌动,江汉水位上涨,
我试着倚靠在危栏上俯瞰斗牛山。
波浪此起彼伏,洞庭湖水向北涌去,
雪融化后,巴蜀的水流向东奔腾。
尚书的功勋如同砥柱一般屹立,
只需加强防范,处处都要周全。

注释:

字词注释:

  • 典州: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刘鸿庚曾在此任职。
  • 斗牛:指斗牛山,位于江汉平原一带的名山。
  •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文书、政务等事务,诗中引申为有功勋的人物。
  • 砥柱:比喻坚固的支柱,暗指国家的中坚力量。

典故解析:

  • 江汉与洞庭:提及江汉与洞庭湖,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熟悉,同时也反映当地的水文地理特征。
  • 巴蜀:指四川地区,诗中提到的雪消则暗示春天的到来,这在古代诗歌中常用以象征新的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鸿庚,清代诗人,生于明末,工于诗文,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怀。他的作品多反映其对时事的关注及个人的生活经历。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刘鸿庚在典州任职期间,经过多年后再次游览同一地区,借此表达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以及对过去岁月的追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日江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开头的回忆与现在的对比,使得全诗充满了时间的层次感。诗人在十二年前因忙于政务而未能尽情游览,如今春水满溢,他终于得以站在澄澜楼前,欣赏眼前的美景。

诗中“波起洞庭皆北泛,雪消巴蜀尽东流”两句,描绘了春水涌动的壮阔景象,水流的动感与江河的广袤交相辉映,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延续。同时,诗人也在这里引入了尚书的意象,强调治国理政的责任感,表明即使在欣赏美景之时,心中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安危。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也流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清代诗歌的典雅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十二年前暂典州:回忆过去,表明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身份。
  • 曾无暇日快登楼:表达了当时因忙碌而错过欣赏美景的遗憾。
  • 此来春水生江汉:描绘春天来临,江水上涨的自然现象。
  • 试倚危栏瞰斗牛:在危栏之上俯瞰斗牛山,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
  • 波起洞庭皆北泛:描绘水波涌动的景象,表现水的动态。
  • 雪消巴蜀尽东流:春雪融化,水流向东,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尚书砥柱功勋在:强调历史人物的功绩,连接现实与历史。
  • 祇要修防处处周:表明治国理政的责任,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尚书比作砥柱,突显其重要性。
  • 对仗:如“波起洞庭皆北泛,雪消巴蜀尽东流”,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汉: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斗牛: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壮阔。
  • 波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
  • 尚书:历史的沉淀与责任的承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刘鸿庚在诗中提到他曾在何地任职?

    • A. 典州
    • B. 巴蜀
    • C. 洞庭
  2. 诗中提到的“斗牛”指的是?

    • A. 一种动物
    • B. 一座山
    • C. 一种活动
  3. 诗的最后两句主要强调了什么?

    • A. 自然美
    • B. 安全与防范
    • C. 个人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滕王阁序》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刘鸿庚的《登沔阳新堤澄澜楼》与王维的《滕王阁序》,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刘鸿庚更注重对个人经历的反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哲理思考和历史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刘鸿庚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与自然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