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壮大观舞歌二首 其二 大观舞歌》
时间: 2025-01-10 22:2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皇矣帝烈,大哉兴圣。
奄有四方,受天明命。
居上不怠,临下惟敬。
举无愆则,动无失正。
物从其本,人遂其性。
昭播九功,肃齐八柄。
宽以惠下,德以为政。
三趾晨仪,重轮夕映。
栈壑忘阻,梯山匪夐。
如曰有恒,与天无竟。
载陈金石,式流舞咏。
咸英韶夏,于兹比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帝王的赞美,称他为“皇”,具有帝王的威严和德行,兴盛而圣明。他掌握四方的权柄,接受上天的明命,位居高位却不懈怠,对下臣则以恭敬为先。他施行的政策无愧于心,行动也无失正道。万物都回归本性,人民则顺其自然。宣扬九种功德,整齐八项法柄。以宽厚的仁德来惠及下民,以德行来治理政事。三趾的早晨仪式,重轮的夕阳映照。高山险壑都不再成为阻碍,仿佛有恒久的道理,与天相连,永无止境。金石的辉煌展示,伴随着舞蹈和歌唱,正如盛夏的英姿,今朝更显得辉煌。
注释:
- 皇矣:表示对帝王的尊称。
- 帝烈:指的是帝王的威严和品德。
- 受天明命:接受天意的明示和命令。
- 无愆则:没有过失。
- 物从其本:万物回归其本性。
- 九功:古代指的是九种德政。
- 八柄:指代八种法治。
- 三趾晨仪:古代祭祀的仪式。
- 重轮夕映:夕阳的光辉。
- 栈壑:山间的道路。
- 梯山匪夐:形容山路的险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441年-513年),字景山,号昙华,南朝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以辞采华丽、风格多样著称,尤其擅长五言诗和乐府诗。
创作背景:
《大观舞歌》是沈约为南朝的统治者所作,旨在庆祝国家的兴盛和政治的安定,表达对统治者的赞美与期待。
诗歌鉴赏:
《大观舞歌》充满了对帝王的赞美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沈约以崇高的情感和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一位理想中的明君形象。开篇的“皇矣帝烈”,立刻将读者带入对帝王的崇敬之中,帝王的威严和德行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句子展现了帝王的责任与使命,强调其治理国家的智慧和仁德。
诗中提到“物从其本,人遂其性”,突出了自然法则和人性本真的重要性,暗示了治国理政应顺应天道和人心。同时,诗人利用丰富的意象,如“三趾晨仪”和“重轮夕映”,赋予了诗歌浓厚的仪式感与庄重感,仿佛在描绘一幅宏伟的国家图景。
整首诗在庆祝国家盛世的同时,也隐含了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这种结合了现实与理想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深远的思考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皇矣帝烈,大哉兴圣。:赞美皇帝的伟大与圣明。
- 奄有四方,受天明命。:帝王统治四方,遵循天命。
- 居上不怠,临下惟敬。:高位而不懈怠,身处高位却以敬重下属。
- 举无愆则,动无失正。:行为无过失,行动不失正道。
- 物从其本,人遂其性。:万物归本,人顺其性。
- 昭播九功,肃齐八柄。:宣扬九种功德,整齐八项法治。
- 宽以惠下,德以为政。:以宽厚仁德惠及下民,以德行治国。
- 三趾晨仪,重轮夕映。:晨仪的庄重与夕阳的辉映。
- 栈壑忘阻,梯山匪夐。:高山险壑不再阻碍,象征顺势而行。
- 如曰有恒,与天无竟。:强调持久与天道相连。
- 载陈金石,式流舞咏。:辉煌的金石展示,伴随舞蹈与歌唱。
- 咸英韶夏,于兹比盛。:盛夏的英姿在此刻显得更加辉煌。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如“居上不怠,临下惟敬”。
- 比喻:将帝王的德行比作自然法则,突显理想的治国理念。
- 排比:句式的排比使得语气更加亢奋,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理想帝王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治国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皇:象征权威与尊严。
- 四方:代表国家的疆域。
- 晨仪:祭祀与庄重的象征。
- 夕映: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成熟。
- 金石:象征辉煌的成就与历史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功”指的是: A. 九种德行
B. 九种法律
C. 九个国家
D. 九个祭祀仪式 -
“皇矣帝烈”中的“烈”字意思是: A. 热烈
B. 威严
C. 强烈
D. 炽热 -
整首诗歌表达的中心思想是: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美好治国理想的追求
C. 对个人成就的自豪
D.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风歌》:刘邦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大观舞歌》与《国风·周南·关关雎鸠》:两者都涉及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大观舞歌》更侧重于对帝王的赞美,而《关关雎鸠》则更强调爱情与人性。
参考资料:
- 《南朝诗词研究》:探讨南朝诗歌的风格与特点。
- 《古代诗词鉴赏》:分析古代诗词的艺术手法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