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时间: 2025-02-04 15:44: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来相识,比你情都可。
咫尺千里算,惟孤枕单衾知我。
终朝尽日,无绪亦无言。
我心里,忡忡也,一点全无那。
香笺小字,写了千千个。
我恨无羽翼,空寂寞青苔院锁。
昨朝冤我,却道不如休,
天天天,不曾麽,因甚须冤我。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我们就相识,你的情意比这更深厚。
就算咫尺相隔,却似千里遥远,唯有孤独的枕头和单薄的被子能理解我的心。
整天整夜,我心无绪,言语无从出口。
我心中忐忑不安,却无从表述。
在香纸上写下了无数个小字。
我恨自己无法展翅高飞,只能在空寂的青苔院中锁住孤独。
昨晚你让我感到委屈,却说不如就此罢休;
天天都如此,为什么要这样冤屈我?
注释:
- 咫尺千里:比喻相隔虽近,心却远。
- 孤枕单衾:形容孤独的睡眠状态。
- 忡忡:形容心中不安或忧虑的样子。
- 香笺:香气扑鼻的纸张,常用于书信。
典故解析:
“咫尺千里”出自古文,表达相隔虽近,心灵却远的感情。“青苔院锁”则隐含了孤寂与被困的感觉,常见于古代文人对孤独生活的描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约1055年-1120年),字潜夫,号石林,北宋诗人,擅长词,所作多抒情、感慨,风格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创作背景:
《蓦山溪》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孤独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情感的忽视。
诗歌鉴赏:
《蓦山溪》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诗中“咫尺千里算”,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距离,也揭示了作者在情感上的深切渴望与失落。整首诗通过孤独的意象,如“孤枕单衾”与“青苔院锁”,传达了对失去爱情的深切怀念。诗人使用“香笺小字”来描绘对往昔情感的书写,表明了他对情感的执着与无法释怀。最后的“天天天,不曾麽,因甚须冤我”,更是流露出对爱情的不解与怨恨,情感真挚而深邃。整首词意境清新,情感细腻,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自来相识,比你情都可:强调与爱人相识的深厚情谊。
- 咫尺千里算,惟孤枕单衾知我:心灵的距离远超身体的距离,只有孤独的床铺能理解他。
- 终朝尽日,无绪亦无言:整日无所事事,心中无任何想法。
- 我心里,忡忡也,一点全无那:心中忐忑不安,却无从表述。
- 香笺小字,写了千千个:用心写下了无数的思念。
- 我恨无羽翼,空寂寞青苔院锁:对自由的渴望与内心的孤寂。
- 昨朝冤我,却道不如休:昨日的委屈,让人无奈。
- 天天天,不曾麽,因甚须冤我:反复的情感纠葛,让人困惑。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咫尺千里”比喻内心的距离。
- 拟人:如“孤枕单衾知我”,赋予物体以情感。
- 对仗:如“终朝尽日”与“无绪亦无言”。
-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现的是对爱情的深刻思念与孤独感,以及对情感纠葛的不解与怨恨,表达了人对爱的渴望与失去后的痛苦。
意象分析:
- 孤独:诗中反复出现的“孤枕”、“青苔”,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思念:通过“香笺小字”表现出对往昔的怀念。
- 情感的纠葛:诗中反复提及的“冤屈”体现了情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咫尺千里”意指什么?
- A. 相隔很远
- B. 心灵的距离
- C. 身体的距离
- D. 以上都不是
-
“孤枕单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忧伤
- D. 希望
-
诗中提到的“香笺小字”主要指什么?
- A. 书信
- B. 画作
- C. 诗词
- D. 日记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如梦令》:李清照同样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孤独,风格细腻而感人,情感深邃。 《水调歌头》:苏轼的作品则更多地涉及人生哲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而《蓦山溪》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