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移竹次韵李员外文叔》

时间: 2025-02-04 16:17:01

东南之美者,见伐以直干。

岂如此君疏,犹作此郎玩。

此郎乃在此,无乃材亦散。

平生吉甫颂,意鄙枚叔乱。

坐狂得此冷,对竹头帻岸。

尚思杀青书,充宇白虎观。

恐此愧子猷,还成倚楹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南之美者,见伐以直干。
岂如此君疏,犹作此郎玩。
此郎乃在此,无乃材亦散。
平生吉甫颂,意鄙枚叔乱。
坐狂得此冷,对竹头帻岸。
尚思杀青书,充宇白虎观。
恐此愧子猷,还成倚楹叹。

白话文翻译

东南一带最美的竹子,都是被砍伐成直杆的。
难道像您这样疏远,还是在玩弄这个竹子吗?
这竹子就生长在这里,难道不是因为材质也被分散了?
我平生常颂赞吉甫的诗,心中却对枚叔的乱象感到鄙夷。
我坐在这里,感到一阵寒冷,面对着竹林,头戴竹笠。
我仍然想着如何写出青翠的书法,装点白虎观的空间。
恐怕这会让您感到惭愧,最终我只能倚靠在柱子上叹息。

注释

  • 东南之美者:指的是东南方最美的竹子。
  • 君疏:指的是对某位朋友的疏远。
  • 此郎:指竹子。
  • 吉甫:指的是著名的诗人屈原。
  • 枚叔:指枚乘,古代的诗人,意指作品的粗糙与失误。
  • 白虎观:古代祭祀的地方,象征着高雅和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3年-1110年),字宗之,号山人,北宋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政治家。他以诗词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情感细腻,具有强烈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晁补之在诗歌中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创作背景

《礼部移竹次韵李员外文叔》创作于宋代,背景涉及当时文人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竹子以及文人生活的感慨,反映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本诗以竹子为主线,穿插了作者对生活、友谊和文化的思考。竹子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而诗中提到的“东南之美者”则强调了竹子的美丽和价值,暗喻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提及的“吉甫”和“枚叔”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理想,前者是对古代诗人的崇敬,后者则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在描写竹子的同时,流露出一种孤独感和失落感,尤其是在“坐狂得此冷”句中,表现了他在文化和友谊方面的愧疚。这种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正是晁补之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南之美者,见伐以直干:描绘东南的竹子被砍伐成直杆,象征着自然的美被破坏。
  2. 岂如此君疏,犹作此郎玩:对友人疏远的失落感,竹子似乎成了被玩弄的对象。
  3. 此郎乃在此,无乃材亦散:竹子生长在此,但材质却可能因砍伐而分散,暗示对理想的失去。
  4. 平生吉甫颂,意鄙枚叔乱:自我反思,既赞美古代诗人,也批判现代的混乱。
  5. 坐狂得此冷,对竹头帻岸:坐在竹林中,感到一阵寒冷,表现出孤独。
  6. 尚思杀青书,充宇白虎观:期望能写出优秀的书法,装点文化场所。
  7. 恐此愧子猷,还成倚楹叹:对友人的愧疚,最终只能叹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拟人化,表达情感的寄托。
  • 对仗:在句式结构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竹子象征着高洁与坚韧,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失落感。通过对友谊的感慨,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对文化的尊重与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以及文化的象征。
  • 白虎观:代表着高雅的文化理想和追求。
  • 寒冷:表现出孤独和对理想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南之美者”指的是什么?

    • A. 美丽的山
    • B. 美丽的竹子
    • C. 美丽的花
  2. “平生吉甫颂”中的“吉甫”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3.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

    • A. 快乐
    • B. 孤独与失落
    • C. 愤怒

答案

  1. B. 美丽的竹子
  2. B. 屈原
  3. B. 孤独与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杜甫与晁补之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有相似之处,但杜甫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而晁补之则倾向于表达对文化和友谊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表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晁补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