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
时间: 2025-01-27 03:57: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阙齐紫清,驰道直如线。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繁华街道的景象:双阙高耸入云,直通如线的驰道上,尘土飞扬的旅客们在此相遇却又无法相见。上面是高大的槐树,下面是轻轻荡漾的清波。朱红的栏杆两边,贵族们在中央疾驰而过。我想问问那些辉煌的年轻人,谁能在这条中央大道上行走?再说说这条街道的事,骢马(指马车)都了解这些琐事。官位低微的人有固定的路线,怎能与那些贵人同行?彼此相互仰望是很难的,大家只能各自东西而去。
注释:
- 双阙:指高耸的建筑,形容气势宏伟。
- 驰道:平坦宽阔的道路。
- 煌煌:形容光辉灿烂。
- 相逢不相见:即使相遇,却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无法真正相见。
- 高槐枝:指高大的槐树,夏天树荫浓密。
- 清涟漪:清澈的水面上荡起微波。
- 朱栏:红色的栏杆,象征着富贵。
- 骢马:一种名贵的马,常用来比喻富贵人家的车马。
- 官卑有常度:低官有固定的行程。
- 同路:同行,指同一条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叔齐,号孟弥,宋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的气魄,也有细腻派的情感,广泛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御街行》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华与阶层明显分化的时期。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不同身份人群间的隔阂与无奈。
诗歌鉴赏:
《御街行》通过描绘繁华的街道场景,展现了宋代社会的繁荣与阶层的分化。诗的开头用“双阙齐紫清”展现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对“煌煌尘内客”的描绘,表达了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人与人之间的相遇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全诗的核心在于对社会阶层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揭示了社会中人们因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无法相互交流的无奈。即使在同一条街道上,不同身份的人却被无形的隔阂所阻隔,展现了浓厚的社会批判意识。
诗中对意象的运用细腻而富有层次,槐树、清涟、朱栏等意象不仅美化了场景,同时也隐喻了社会的繁华与冷漠。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双阙齐紫清:描绘了高耸的建筑,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气派。
- 驰道直如线:形容道路平坦,行人如织。
- 煌煌尘内客,相逢不相见:即使人们在此相聚,但因地位、身份的不同而无法真正交流。
- 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自然景观的描绘,增添了诗的美感。
- 朱栏夹两边,贵者中道驰:强调了贵族在街道上的特权与地位。
- 借问煌煌子,中道谁行此:诗人质疑这些光鲜亮丽的人是谁,暗含对社会地位的思考。
- 且复就下论,骢马知杂事:提到骢马,对社会琐事的了解,暗示了社会的复杂性。
- 官卑有常度,那得行同路:强调低官的限制与贵族的特权之间的差距。
- 相效良独难,且复东西去:即使有相似之处,最终也只能各自为政。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上有高槐枝,下有清涟漪”,使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通过“煌煌尘内客”比喻繁华的街道。
- 意象:如槐树、清波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繁华街道的描绘,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双阙:象征权力与繁荣。
- 驰道:代表交通与交流的便利。
- 高槐:象征自然与人文和谐。
- 清涟漪:代表生活的细腻与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双阙”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权力与繁荣
C. 个人梦想
答案:B -
诗中“朱栏夹两边”中的“朱栏”指代什么? A. 普通人的生活
B. 贵族的特权
C. 自然景观
答案:B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乡愁
B. 社会批判
C. 爱情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与《御街行》相似的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反映了社会的繁华与阶层的隔阂,但前者更侧重于街道与人群的描写,而后者则通过音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