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送春》
时间: 2025-02-04 15:3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送春
问春欲去归何处。
怪底春无语。
商量无计把春留。
又见杜鹃啼血蝶含愁。
落花飞絮多情绪。
也欲随春去。
阑干十二独徘徊。
剩得青青满眼是莓苔。
白话文翻译:
春天,你要去哪里呢?
真让人不解,为何春天不言语。
想尽一切办法也留不住春天。
只见杜鹃啼叫,仿佛在为春天流泪,蝴蝶也显得忧愁。
落花飞舞,飞絮纷飞,满是情绪。
我也想随春而去。
在栏杆前独自徘徊,
眼前只剩下青青的莓苔。
注释:
- 怨春无语:春天即将离去,春意黯然,春天的无言让人感到失落。
- 杜鹃啼血:杜鹃鸟啼叫,象征着对春天的哀伤,传达出离愁别绪。
- 飞絮:指柳絮等飘浮的细物,象征着春天的离去。
- 莓苔:生长于潮湿地带的小草,寓意对春天的留恋与怀念。
典故解析:
“杜鹃啼血”出自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杜鹃鸟的叫声常与离别、悲伤相联系。在古代,杜鹃被认为是悲哀的象征,传递着对春天的怀念和对离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善宝(约1630-1700),字子华,号竹斋,清代诗人,擅长词曲,风格细腻而蕴藉。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在春天即将结束之际,沈善宝以此诗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与对即将到来的夏天的无奈感。此时,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春天的去留反映了内心的忧愁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虞美人 送春》通过春的离去,抒发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问春欲去归何处”开篇即点明主题,表达了对春天的困惑与不舍。接着“怪底春无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沉默和无奈,仿佛春天也在轻声叹息。后面的“商量无计把春留”显露出诗人对春天的无能为力,尽管心中有千般不舍,却无法挽留这短暂的美好。杜鹃的啼叫和蝴蝶的愁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离愁,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生命也在为春天的离去而悲伤。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深切的情感,表现了对春天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叹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问春欲去归何处”:春天,你要去哪里,流露出不舍。
- “怪底春无语”:春天的离去让人无言以对,感到失落。
- “商量无计把春留”:尽管想尽办法,却无法挽留春天。
- “又见杜鹃啼血蝶含愁”:杜鹃鸟啼叫显得格外悲伤,蝴蝶也似乎在哀愁。
- “落花飞絮多情绪”:飞舞的落花和柳絮,映衬出诗人的情感。
- “也欲随春去”:诗人渴望追随春天的脚步。
- “阑干十二独徘徊”:在栏杆前独自徘徊,感到孤独。
- “剩得青青满眼是莓苔”:眼前只剩下青青的莓苔,象征着春天的遗留与怀念。
-
修辞手法:
- 拟人:春天被赋予情感,表现出春的无言与诗人的失落。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 比喻:通过“杜鹃啼血”来比喻对春天的哀伤。
-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共鸣。
意象分析: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和美好的时光。
- 杜鹃:表达对离别的哀伤。
- 落花与飞絮: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无常。
- 莓苔:象征着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问春欲去归何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春天的留恋
- C. 对春天的无所谓
-
“杜鹃啼血”中的“啼血”意指什么?
- A. 杜鹃鸟的叫声
- B. 春天的离去
- C. 悲伤的情绪
-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夏天的期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沈善宝《虞美人 送春》与李清照《如梦令》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沈善宝更侧重于自然与人心的共鸣,而李清照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细腻展现。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沈善宝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