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石昼秀才过普照寺》

时间: 2025-01-24 17:49:25

问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潭黑龙应在,巢空鹤未还。

经年为客倦,半日与僧闲。

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问人知寺路,松竹暗春山。
潭黑龙应在,巢空鹤未还。
经年为客倦,半日与僧闲。
更共尝新茗,闻钟笑语间。

白话文翻译:

请问有人知道去寺庙的路吗?松树和竹子在春天的山中显得幽暗。潭水深黑,龙应该藏在水底,空巢中鹤尚未归来。多年在外漂泊让我疲倦,今天半天和和尚闲聊。更是一起品尝新泡的茶,听着钟声在笑语间回荡。

注释:

  • 问人:指向路人询问。
  • 寺路:寺庙的道路。
  • 松竹:指松树和竹子,象征自然和幽静。
  • 潭黑:潭水黑暗深邃,暗示神秘。
  • 龙应在:暗示潭中可能藏有龙,表现一种神秘的想象。
  • 巢空鹤未还:鹤的巢为空,说明鹤还没有归来,可能与孤独有关。
  • 经年:经过多年,形容时间的久远。
  • :疲倦。
  • 新茗:新茶,表示生活的清新。
  • 闻钟笑语间:在钟声与笑语中,感受到轻松与愉悦。

典故解析:

  • 龙应在:在古代文化中,龙常被视为神秘力量的象征,潭水藏龙的说法暗示着潜在的力量和不为人知的事物。
  • 巢空鹤未还:鹤是长寿与高洁的象征,鹤的巢空说明孤独与等待,可能反映诗人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庆馀,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描写自然、人生、哲理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诗人与石昼秀才游览普照寺时,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朱庆馀的《与石昼秀才过普照寺》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询问寺庙的路,引入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松竹的暗影与春山相映成趣,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静谧。接着,潭水的深黑与龙的隐秘,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激发读者的想象。接下来的空巢鹤未归,更是增添了孤独的情感,反映了诗人漂泊在外的疲惫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与僧人的闲聊,透出一丝轻松与愉悦。这里的“新茗”不仅指茶的清新,更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结尾的钟声与笑语交织,形成了一幅和谐的图景,诗人尽享与友人共度的宁静时光,表明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有对孤独的反思,也有与友人共享的快乐,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问人知寺路”:开篇以问句引出,表现诗人对方向的迷茫。
    • “松竹暗春山”:描绘自然环境,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 “潭黑龙应在”:暗示潭水深邃,潜藏未知。
    • “巢空鹤未还”:传达孤独与等待。
    • “经年为客倦”:流露出久在外的疲惫。
    • “半日与僧闲”:展现轻松的交流。
    • “更共尝新茗”:强调分享生活中的美好。
    • “闻钟笑语间”:形成愉悦的氛围,结束得温馨。
  • 修辞手法

    • 对比:自然景色与闲聊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 借代:用“龙”与“鹤”象征内心的期望与孤独。
    • 拟人:钟声与笑语的结合,赋予声音以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人际交流,探讨了生活的孤独与共享的快乐,反映了诗人对友谊、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松竹:象征自然的宁静与高雅。
  • 潭黑:暗示深邃与神秘。
  • :象征力量与未知。
  • :象征孤独与高洁。
  • 新茗:象征生活的清新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潭黑”象征了什么?

    • A. 明亮与欢快
    • B. 深邃与神秘
    • C. 空旷与孤独
  2. “更共尝新茗”中的“新茗”指的是什么?

    • A. 古老的茶
    • B. 新泡的茶
    • C. 不好的茶
  3. 诗人通过与僧人交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快乐与放松
    • C. 忧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朱庆馀的《与石昼秀才过普照寺》都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感悟,前者更侧重于孤独的美,后者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鉴赏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