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立秋夜风,寄怀吕生贞白》

时间: 2025-02-04 15:30:05

埽地风来不可当。

却于风后转清凉。

喧喧翠竹声疑斗,飒飒红蕖意自芳。

秋已到,夜须长。

不成新赋继欧阳。

梦回忽忆榴皮字,谁写邯郸大道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立秋夜风,寄怀吕生贞白
作者:汪东 〔清代〕

埽地风来不可当。
却于风后转清凉。
喧喧翠竹声疑斗,
飒飒红蕖意自芳。
秋已到,夜须长。
不成新赋继欧阳。
梦回忽忆榴皮字,
谁写邯郸大道旁。

白话文翻译:

秋风扫过,吹来不可抵挡的凉意。
在风过之后,空气变得清新凉爽。
翠竹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响,仿佛是在争斗,
红色的荷花在风中摇曳,意自芬芳。
秋天已经来到,夜晚也渐渐变长。
写不出新的诗篇来继承欧阳修的风雅。
梦中忽然回想起那“榴皮字”,
是谁在邯郸大道旁写下了它?

注释:

  • 埽地:意指打扫的地方,这里形容风扫过的场所。
  • 不可当:形容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 清凉:清新、凉爽的感觉。
  • 喧喧:形容声音嘈杂。
  • 翠竹:形容竹子的颜色鲜绿。
  • 红蕖:指红色的荷花。
  • 榴皮字:指石榴花的象形文字,这里有隐喻。
  • 邯郸大道:古时的著名道路,暗指文化和历史背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东(生平不详),清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立秋时节,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感受以及对友人的思念,特别是对吕生贞白的寄怀。诗中渗透着对往事的追忆与对文学传统的自觉。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立秋的夜风为背景,描写了秋天的凉意与自然景色,展现出清新脱俗的情感。诗人在描绘环境的同时,带入了个人情感的思考。开篇以“埽地风来不可当”引入,带出立秋的气息,给人以强烈的感官体验。接着,诗人通过“喧喧翠竹声疑斗,飒飒红蕖意自芳”的描写,展现出竹子与荷花在风中的生动形象,借此传达出一种生机和宁静的和谐。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转向个人情感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我创作的无奈,特别是提及“欧阳”,显示出对古代文学的追求与对自己创作能力的自我怀疑。

最后,梦回“榴皮字”的回忆,独特的意象让人感受到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往岁月的追忆。整首诗在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间交织,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埽地风来不可当:描绘秋风来临,带来强烈的气息。
    • 却于风后转清凉:风过后的清新感让人感到舒适。
    • 喧喧翠竹声疑斗:竹子在风中发出响声,仿佛在争斗,生动形象。
    • 飒飒红蕖意自芳:红色的荷花在风中摇曳,传递出芬芳之意。
    • 秋已到,夜须长:秋天已经来临,夜晚变得更长,暗示时间的流逝。
    • 不成新赋继欧阳:感叹自己无法写出新的诗句来继承欧阳修的风雅。
    • 梦回忽忆榴皮字:梦中回忆起昔日的情景,带来一丝感慨。
    • 谁写邯郸大道旁:追问历史,渴望找到那个写下“榴皮字”的人。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声与争斗相联系,形象地描绘出生动的场景。
    • 拟人:竹子和荷花被赋予了情感与生命,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喧喧翠竹声疑斗,飒飒红蕖意自芳”,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秋天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对友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过往的追忆,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传统的敬仰与自我反思。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 翠竹:代表着坚韧与清雅,生机勃勃。
  • 红蕖:象征着纯真与美好,传递出生命的芬芳。
  • 榴皮字:引发对过往的追忆,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埽地风来不可当”意思是: A. 风来时一切都会变
    B. 风的来势汹汹,不可抵挡
    C. 风让人感到寒冷

  2. 诗中提到的“榴皮字”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文化的象征
    C. 一种诗句

  3. 诗人对“欧阳”的提及是为了: A. 表达对古代文学的敬仰
    B. 反思自己的创作能力
    C. 两者皆是

答案:1-B;2-B;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对自然的感慨与孤独的情感,但更为豪放。
  • 杜甫《春望》:则是在政治动荡中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反映出更深的历史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