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三》

时间: 2025-04-28 02:09:14

参透方能见假真。

不将浮念系吾心。

情根慧业原无异,贝叶莲花自有分。

灯暗淡,气氛氲。

拈香顶礼磬声频。

善缘佛豆菩提子,十字街头到处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三
金启孮

参透方能见假真。不将浮念系吾心。
情根慧业原无异,贝叶莲花自有分。
灯暗淡,气氛氲。拈香顶礼磬声频。
善缘佛豆菩提子,十字街头到处寻。

白话文翻译:

透彻理解才能看清真假,不将浮躁的念头系于心间。
情感与智慧的根本其实没有区别,就像贝叶和莲花自有其分。
灯光微暗,气氛朦胧。我轻拈香火,顶礼磬声频频。
善缘如佛豆与菩提子,十字街头处处可寻。

注释:

字词注释:

  • 参透:深入理解,透彻明了。
  • 假真:虚假与真实。
  • 浮念:轻浮的想法,杂念。
  • 情根:指情感的根源。
  • 慧业:智慧的事业或成就。
  • 贝叶:贝壳与莲花的比喻,象征不同的境界。
  • 拈香:点香、敬香,表示对佛的尊敬。
  • 磬声:佛教中使用的打击乐器,发出的声音。
  • 善缘:良好的缘分。
  • 佛豆菩提子:佛教中常用的念珠,象征修行。

典故解析:

  • 贝叶莲花:在佛教中,贝叶代表智慧的积累,而莲花则象征纯洁与成就。二者结合,体现了修行者的内在修为与外在表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启孮(1868-1931),字子文,号竹溪,近代诗人,晚清及民国时期的作家,诗词作品以情感细腻和哲理深邃著称。他的诗作多以佛教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对人生和心灵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金启孮对佛教哲理的深入研究之时,反映了他对假与真、情与慧的思考,以及对修行的追求。诗中表达了他渴望寻找到内心安宁与智慧的愿望。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三》以深邃的哲理和浓厚的宗教思想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对“假真”问题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宁静和对智慧的向往。诗的开头便表明了一个观点:只有透彻理解才能辨别真实与虚假,这反映了诗人求知的渴望和对浮躁心态的警惕。

其次,诗中提到的“情根慧业原无异”,则进一步深化了情感与智慧之间的关系,暗示两者在修行中的相互依存与不可分割。接下来的意象“灯暗淡,气氛氲”,通过描绘朦胧的灯光与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修行环境,暗示修行者在内心的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迷茫和不确定。

最后,诗的结尾提到的“善缘佛豆菩提子”,不仅是对修行信念的坚定表达,也暗示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智慧与善缘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对美好与真理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参透方能见假真:只有透彻理解,才能分清虚假与真实的本质。
  2. 不将浮念系吾心:不应把浮躁的想法束缚在内心深处。
  3. 情根慧业原无异:情感的根基与智慧的成就本质上是相同的。
  4. 贝叶莲花自有分:贝壳与莲花各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5. 灯暗淡,气氛氲:灯光暗淡,气氛氤氲,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
  6. 拈香顶礼磬声频:轻拈香火,频频顶礼,体现对佛教的尊敬与虔诚。
  7. 善缘佛豆菩提子:善缘如同佛教中的念珠,象征着修行与智慧的追求。
  8. 十字街头到处寻: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寻找这种善缘与智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贝叶”与“莲花”比作情感与智慧,传达了深刻的哲理。
  • 对仗:运用对仗的手法,如“灯暗淡,气氛氲”,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善缘、佛豆、菩提子等意象象征着修行与内心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真假、情感与智慧的探讨,传达了对内心修行的追求与对善缘的渴望,体现了诗人在佛教信仰中获得的哲理启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贝叶:象征智慧的积累。
  2. 莲花:象征纯洁与修行的成果。
  3. 灯光:暗示心灵的明亮与迷茫。
  4. 香火:表示信仰与敬意。
  5. 磬声:代表宗教的庄严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情根慧业原无异”,这句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情感与智慧是不同的
    • B) 情感与智慧是相同的
    • C) 情感不重要
    • D) 智慧不重要
  2. “灯暗淡,气氛氲”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 A) 热闹的环境
    • B) 安静而神秘的氛围
    • C) 明亮与清晰
    • D) 混乱的场景

答案:

  1. B) 情感与智慧是相同的
  2. B) 安静而神秘的氛围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对内心情感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登高》: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现诗人的壮志与孤独感,与金启孮的哲理思考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1. 《中国近现代诗歌史》
  2. 《金启孮诗文集》
  3. 《现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