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甘露寺》

时间: 2025-04-30 06:46:37

小留甘露莫开船,我欲题诗寄佛轩。

犬下修廊迎宿舍,僧归曲巷背闩门。

梅边拂石安棋局,竹外鸣琴荐酒尊。

却忆市朝无事日,笙歌日日醉昏昏。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游甘露寺
(汪元量 〔宋代〕)
小留甘露莫开船,我欲题诗寄佛轩。
犬下修廊迎宿舍,僧归曲巷背闩门。
梅边拂石安棋局,竹外鸣琴荐酒尊。
却忆市朝无事日,笙歌日日醉昏昏。

白话文翻译

我在甘露寺稍作停留,不想开船离去。我想在佛殿上题诗寄托我的情感。犬只在修建的长廊下跑来迎接我的住宿,僧人沿着曲折的小巷回到紧闭的门后。梅花旁边轻轻拂动石头,安放着棋局;竹林之外传来琴声,摆放着酒杯。我却想起那些在市井中无所事事的日子,笙歌声声中我每天都醉得迷迷糊糊。

注释

  • 甘露寺:寺庙的名字,寓意甘露滋润,象征着清净和宁静的环境。
  • 寄佛轩:在佛教殿堂题诗,表达对佛教的敬仰与抒怀。
  • 犬下修廊:犬只在长廊下奔跑,形象生动。
  • 曲巷:弯曲的小巷,表现出寺庙的幽静。
  • 安棋局:指棋盘的安放,象征着闲适的生活。
  • 荐酒尊:摆酒的器具,体现出饮酒作乐的氛围。
  • 市朝无事日:指在市场上闲逛无事的日子,表现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汪元量,宋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汪元量重游甘露寺之际,表达了他对寺庙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反思。

诗歌鉴赏

《重游甘露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华的反思。诗的开头,诗人以“莫开船”表明自己对甘露寺的留恋,想在此写诗寄托情感。在描绘寺庙环境时,诗人通过犬只、僧人、梅花、竹林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尤其是“梅边拂石安棋局,竹外鸣琴荐酒尊”一句,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棋局与酒尊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惬意生活。

然而,随着诗的推进,诗人又回忆起“市朝无事日”,这让人感受到他对繁华的市井生活的复杂情感。笙歌声声,醉意朦胧,既有对过去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也流露出对如今安静生活的珍惜。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寺庙的宁静与市井的喧嚣相对照,深化了主题思想。诗人在宁静中寻求内心的平和,却又无法完全摆脱对世俗生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小留甘露莫开船:在甘露寺稍作停留,不想启程离开,表达留恋之情。
    2. 我欲题诗寄佛轩:想在佛殿上题诗,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敬仰。
    3. 犬下修廊迎宿舍:犬只在长廊下迎接,描绘出温馨的氛围。
    4. 僧归曲巷背闩门:僧人回到小巷中,静谧与幽深的寺庙生活。
    5. 梅边拂石安棋局:在梅边轻拂石头,象征着闲适生活的乐趣。
    6. 竹外鸣琴荐酒尊:竹林外传来琴声,营造出悠然自得的氛围。
    7. 却忆市朝无事日:回忆起市井生活的悠闲无事时光。
    8. 笙歌日日醉昏昏:对过往日子的怀念,醉中迷离的状态。
  • 修辞手法

    1. 对比:寺庙的宁静与市井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2. 意象:梅、竹、犬、僧等意象,构成了诗的情景与情感。
    3. 拟人:犬下修廊,更具生活气息,增强画面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宁静与喧嚣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甘露寺:象征着清静与超脱,反映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表现出寺庙生活的生气,增添了人情味。
  • 梅与竹:梅花象征高洁,竹子象征坚韧,二者结合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理想。
  • 棋局与酒尊:象征闲适与享乐,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庙名称是什么?

    • A. 观音寺
    • B. 甘露寺
    • C. 普陀寺
    • D. 大雁塔
  2. 诗中描写了什么动物迎接诗人?

    • A. 猫
    • B. 狗
    • C. 鸟
    • D. 马
  3. “笙歌日日醉昏昏”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觉?

    • A. 对寺庙的向往
    • B. 对无事生活的怀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1. 《登高》(杜甫):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杜甫更强调时局的艰辛。
  2. 《庐山谣》(李白):李白与汪元量的诗都描绘了山水之美,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汪元量评传》